
(莊振邦攝)
「食魚即係食膠」?!綠色和平引述教育大學研究指,本港六成野生烏頭含有微塑膠,平均每條有4.3件,最多一條更有多達80件。16.7%豢養烏頭亦含微塑膠,平均有0.2件。組織指污染問題迫在眉睫,促請政府盡快訂立全面減塑政策。
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去年3月分別檢驗30條本地豢養及30條野生烏頭,研究烏頭消化系統內體積少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及纖維,驗出的塑膠成分包括聚丙烯(42%)、聚乙烯(25%)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6%),一般用於即棄餐具、食物包裝或膠袋。綠色和平其後於本港街市購買及解剖13條野生烏頭及30份魚腸,同樣發現魚內消化系統有塑膠碎片(圓圖)。

170種海洋生物有微塑膠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大圖)指,綜合近年多項研究顯示,除烏頭外,全球至少有170種海洋生物,包括青口、龍蝦或丁香魚都含有微塑膠,本港流浮山及珠江河口的蠔亦不能倖免。她續指,微塑膠會令魚類腸臟變形,降低其活動能力及反應,膠粒本身亦可能含有毒有害添加劑,落入海洋後又會黏附如農藥、塑化劑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微塑膠和毒素會經由食物鏈累積,增加動物和人類中毒風險。
綠色和平建議,加快立法規管即棄塑膠製品,從源頭開始減塑;另促請企業訂下淘汰即棄塑膠的清晰時間表。雖然近年出現一些「可降解塑膠」,但陳可淳指出,該種塑膠需要特定條件才能降解,而海洋環境往往缺乏有關條件,因此轉用可降解塑膠亦未必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