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是常見的健康疾病,此病可增加骨折風險。香港骨質疏鬆學會今日(1日)表示,本港脆性骨折個案由2004年的5,596宗,飆升至2018年的8,465宗,十四年間大幅增加51.2%,為本港醫療及公共衛生所帶來的沖擊,情況不容忽視。學會就挑戰發布2024年最新臨床管理指引,盼對為本港醫學界管理骨質疏鬆症提出了以實證為本的框架;並建議本港推行「DXA篩查」及早識別骨質疏鬆症患者,從而預防骨折的發生及其帶來的深遠影響。
學會指出,本港骨質疏鬆症的疾病負擔迅速加劇,脆性骨折個案十四年間增加5成;當中嚴重影響患者活動能力的髖部骨折個案,更由4,002宗增至5,241宗,增幅達30.9%。香港骨質疏鬆學會會長張正龍指,造成脆性骨折的成因是由於骨質密度過低。他又引述研究,指出髖部骨折的死亡率與香港主要癌症殺手的死亡率相若;男性髖部骨折的死亡率高於前列腺癌,並與大腸癌相若,而女性髖部骨折患者的死亡率,則高於甲狀腺癌及乳癌。
推行「DXA篩查」
張正龍建議,本港應推行「DXA篩查」及早識別骨質疏鬆症患者,採用DXA為本港所有年齡屆滿70歲或以上的男士,以及65歲或以上的女士進行骨質疏鬆症篩查,預計此舉可減少未來10年5,234宗髖部骨折個案,大大減輕患者、照顧者及香港醫療系統的負擔。
他認為,透過配合篩查後得出的T數值和跨學科骨質疏鬆臨床指引工作小組發布了2024年最新臨床管理指引,有系統地分級管理不同風險程度的患者,讓醫生可根據患者的風險狀況和進行DXA後得出的T數值,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指引把患者分成三類,並提供對應建議。第一類患者為低風險人士,他們年齡低於65歲、T數值≤–2.5,無嚴重骨折病史,可處方溫和抗骨吸收藥物;高風險人士,即年滿65歲或以上而且T數值≤–2.5,24個月前曾發生骨折,或進行FRAX骨折風險評估,結果顯示未來10年內主要骨質疏鬆性骨折(脆性骨折)的機率(MOF)≥20%之人士,則可處方强效抗骨吸收藥物(包括口服藥物、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等。
質疏鬆症需長期治療
香港骨質疏鬆學會「骨質疏鬆臨床指引工作小組」主席葉大鵬則強調,DXA篩查可幫助及早識別骨質疏鬆症患者,以助醫生及患者提早採取必要的措施強化骨骼有效防止骨折的發生。他呼籲,所有屆滿指定年齡的香港市民應盡快進行這項簡單和無痛的篩查,並與醫生積極討論改善其骨骼健康的方案。
此外,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的患者,應每隔1-2年與醫生檢視治療方案,以確保患者在治療得到最大效益。葉大鵬強調,骨質疏鬆症是需要長期治療,患者絕對不宜在沒有醫生建議下停止使用藥物,貿然停藥可能會導致骨質密度在短時間內急劇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