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3年,不少港人的消閑興趣轉為郊遊行山。消防處發現,攀山事故及失蹤意外亦大幅上升,部分個案失蹤地點不明,救援人員要在茂密的叢林尋人猶如大海撈針。為了提高搜救效能,消防處引入新科技,利用無人機及人工智能,在高空多角度拍攝大量高清照片後,藉軟件作智能分析,判斷圖中是否有人形物體,以便縮窄搜索範圍,加快搜救進度。
近年行山樂極生悲的例子不少,消防處指接獲的攀山拯救事故由2019年的215宗,急升至前年的602宗,去年進一步升至951宗,今年首9個月亦處理了684宗。處方表示,每年平均有十多宗失蹤案件須出動攀山拯救隊,這些失蹤人士的行山路徑往往偏離正常山徑,亦未有告知家人朋友路線規劃,增加救援難度。為提升救援效能,消防處今年第一季成立無人機隊,過去數月已在數宗火警任務出動,新研發的人工智能無人機相片分析軟件亦將引進在攀山拯救中使用。
2小時分析1500張高清相
消防人員首先會先在離地40米的搜索範圍航拍照片,再將相片上傳至軟件分析,如發現人形影像,軟件就會標示出機率和位置,消防則會派員到有疑似傷者的位置重點搜索。助理消防區長(特勤支援隊)王德輝表示,該軟件是用演算法分辨相中類似人形的物體,例如四肢,而非人臉識別。處方以搜索1平方公里面積範圍(約140個標準足球場)為例,如同時使用兩部無人機,可於40分鐘內拍攝約1,500張高清相片,若靠肉眼檢查相片,不眠不休最快亦需8小時才能看得完。但使用人工智能圖像分析軟件後,僅需2小時,「若用在常見意外地點八仙嶺,約30平方公里的面積,時間可想而知地大幅縮短。」
王德輝指,目前軟件的分析準確率達65%,如果人員對分析結果感懷疑,可用無人機低飛及近鏡拍攝。他指軟件除了提升救援效率外,亦有助保障搜救人員安全,減少他們冒險到危險位置偵察。
消防處機構策略總區高級土地測量師(資訊科技管理組)王正琪表示,有關軟件與本地初創公司合作,用了約8個月研發,涉款逾30萬元。未來會加强訓練不同場景的深度學習數據庫和在程式中加入辨別失蹤者的表徵,例如他們的衣著和帽子等,令軟件的判斷更準確,以便更快更精準找到失蹤者。由於該人工智能軟件在光線不佳的情況下辨識度會降低,失蹤者身軀若被樹林遮蓋,軟件亦未必能偵測到人形表徵,處方亦正研究加入熱成像相片圖像分析,改善搜救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