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擬在未來3個月內向立法會申請撥款,補貼交通費。(資料圖片)
補貼交通費引起社會爭議,恐水貨客成為「大贏家」。林鄭月娥昨在電台節目解釋,推出政策要大刀闊斧,不應斟酌於「細微細眼」的地方。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亦解畫,認為市民要濫用機制需付出代價,相信「市民有智慧」,惟未來會留意使用情況,了解需否改變計劃。
施政報告擬撥出20億元,讓每月交通費高於400元的市民,毋須入息審查便合資格獲25%補貼,上限為300元;任何八達通持有人均會受惠。林鄭月娥昨出席電台節目解釋政策,有聽眾質疑,補貼交通費是用公帑補貼有錢人及水貨客,提議將資源集中幫助有需要人士,改以用個人八達通者才合資格獲資助。
林鄭月娥回應指,要刻意找出合資格的基層或長途乘客會「麻煩到暈」,政策亦會變得刁鑽和複雜,令行政成本提高。她又指,當初推出長者兩元乘車優惠,亦有聲音指政策或會令速遞公司聘請長者以減低交通成本,但認為推出政策要大刀闊斧,不應斟酌於「細微細眼」的地方。
陳帆則指,在政府補貼下,市民仍要付車費,相信「市民有智慧」,不會付出高代價欺騙政府。他又說,現時八達通卡流通量約1,000萬張,當中每月使用八達通來支付逾2,000元交通費的市民不多,僅以「千位計」,未來會留意需否改變計劃堵塞漏洞。
計劃的另一爭議是邨巴、紅色小巴及的士乘客均不獲補貼,公共巴士同業聯會主席黃良柏擔心,如邨巴不受計劃涵蓋,估計流失兩至三成客源。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認為,補貼範圍考慮不周,邨巴價格及班次均受運輸署監管,不明白為何不納入計劃。
實政圓桌田北辰亦批評,邨巴乘客不獲補貼的理據站不住腳,因今次計劃原意是「錢跟人走」及實報實銷,而部分乘客要「焗搭邨巴」,源於有專線巴士線未能到達,因此邨巴乘客亦應受惠。
民主黨林卓廷稱,政府去年收取港鐵股息達48.3億元,20億元的補貼額只佔股息總數42%,認為政府有足夠資源提升補貼至40億元,令補貼上限可倍增至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