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軍在山西使用化武的紀錄曝光。圖為日軍1937年在上海戴防毒面具作戰。(資料圖片)
日本歷史學家首次發現日軍侵華期間,在山西使用化武的詳細紀錄。共同社報道,歷史學家松野誠也發現長達100頁、記錄日軍1939年7月在山西省山區的戰鬥中,大量使用可讓皮膚和黏膜潰爛以及強烈刺激呼吸系統的毒氣彈的《戰鬥詳報》,松野指出,有關中日戰爭的實際情況,這「已弄清楚的只是冰山一角」。

記錄日軍使用化武的《戰鬥詳報》。
報道指,該《戰鬥詳報》是中日戰爭期間,在中國北方作戰的日軍毒氣戰部隊「迫擊第五大隊」的文件,詳細記錄了該部隊在中日戰爭爆發兩年後的1939年7月,在山西省山區作戰的情況,約100頁的文件包括戰鬥情況、炮彈使用情況以及毒氣彈使用命令的副本等。
報告稱,部隊接到上級命令,決定使用裝入糜爛劑的「黃彈」和加入噴嚏劑的「紅彈」。在7月6日的戰鬥中,部隊向中國軍隊陣地發射31枚紅彈,當時中國軍隊用機關槍迎戰前進的日軍步兵;同月17日為支援步兵,部隊使用60枚紅彈和28枚黃彈;翌日又使用140枚紅彈和20枚黃彈作炮擊。資料記載,紅彈裝入嘔吐劑,會強烈刺激呼吸系統;黃彈則加入糜爛劑,可致皮膚和黏膜潰爛。
報告還分析毒氣彈的威力,指出針對在山區構築牢固陣地的敵人,使用紅彈攻擊不可或缺,又記錄了首次使用黃彈,評為「效果非常大」。松野指,這是首次發現毒氣戰部隊詳細記錄使用化武的報告。
日軍特選山區用化武
1907年《海牙公約》通過禁止使用化武,日本亦確認,而松野相信日軍明知使用化武違反國際公約,才選擇在山區使用化武及試用糜爛劑,令外界難以發現。
分析指,日軍戰敗後,有組織地銷毀大量記錄及文件,使用化武難以查證,這份《戰鬥詳報》可能由私人保管才得以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