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在關節置換手術前後,可透過簡單運動鍛煉肌肉和幫助康復,但病人離開醫院後,即使手上捧著醫院提供厚厚的資料,也未必能吸收各項術前術後護理方法。醫管局新界東醫院聯網去年推出電話應用程式「換骹掂」,讓完成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隨時查閱練習影片、紀錄康復進度和手術資料等。
圖:蘇文傑
![陳應森(中)跟隨程式內的影片,進行單腳平衡練習;左為麥卓恒、右為余敬行。](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641153248_B8.jpg?itok=Rpk3iDwY×tamp=1739349858)
陳應森(中)跟隨程式內的影片,進行單腳平衡練習;左為麥卓恒、右為余敬行。
六旬病人陳應森去年11月接受關節置換手術,他事前到醫院接受物理治療時,已覺得復康運動十分複雜,離開時更獲派一大疊須知、排期覆診紙等文件,令他感到很混亂,包括難以消化各種不同運動的次數、秒數等。他7月開始使用「換骹掂」後,認為在家看著影片就更容易運動,又指日後要接受磁力共振檢查或在外地看醫生時,能直接展示更換後的關節型號,毋須對方去信醫管局索取資料。他笑言,若日後在機場離境接受安檢時警報響起,也可直接向關員展示原因。
程式去年4月起在大埔那打素醫院應用,該院物理治療部一級物理治療師麥卓恒表示,病人除可程式內隨時瀏覽訓練教學影片和「常見問題」外,還可自行輸入手術前後的痛楚程度、步行耐力等數據,讓自己和醫護掌握康復進度。程式同時可讓醫護人員輸入手術日期、類型和關節型號等資料,供病人有醫療需要時使用。
該院矯型及創傷(骨)外科副顧問醫生余敬行稱,程式把康復路改為病人主導,隨時有問題也可在程式「問」,多媒體教學亦較易掌握。程式今年上旬會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和北區醫院推出,醫管局總部稍後亦會討論程式日後發展。
![程式設有多種紀錄功能。](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641153251_Xr.jpg?itok=gcUmOIkW×tamp=1739349858)
程式設有多種紀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