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香港教育界出現兩件「歪曲事實」的中史教學爭議,而巧合地都是和鴉片戰爭有關。首先是可立小學傳出一段常識科教學影片,當中老師旁述鴉片戰爭時,指英國是為消滅鴉片才對中國開戰;之後再有網民投訴現代教育研究社出版的中史教科書,指其「站在英國立場表述,批評林則徐輕率禁煙釀成戰爭」是教導錯誤史觀。不能否認前者的確是錯得離譜,然而後者的觀點卻是來自鼎鼎大名的歷史學家史景遷。

有關可立小學一名老帥的網上教學內容指「鴉片戰爭是英國人為消滅鴉片而發動」,即使是稍微知道中國近代史的一般市民,也明白其謬誤所在。然而為何如此離譜的錯誤竟在小學教材中出現?由於小學沒有專職教授歷史科的老師,因此可以推測該段中史內容只能由別科的老師兼教,甚至乎教材的內容制作亦可能是由未受過專業訓練的教學助理負責。老實說,出現這種謬誤在教育界中並不讓人意外,因為這正正是政府長期忽視歷史教育的結果。對校長而言,當然是提高家長關心的中、英、數主科,以及近來愈來愈受關注的STEM教育水平為首要任務,資源偏重之下,常識科中的歷史部分難免被人忽略,出錯的風險也自然大增。
然而現代教育研究社教科書事件卻完全是另一回事。在這次「出事」的歷史資料題中,資料一是有關林則徐禁絕鴉片的繳文,資料二則是引述史景遷所著《追尋現代中國》的部分譯文,內容是批評林則徐不明白英國的苦處,皆因鴉片乃避免英國貿易嚴重逆差的重要商品。若林則徐罔顧如此背景而堅持銷煙,則無可避免迫使英國開戰,是一項不智抉擇。最後問題就要學生基於兩項資料內容,對林則徐禁煙政策作出評價。
批評者認為,史料一只為簡略的禁止鴉片措施,史料二卻有明顯立場,是嘗試誘導學生回答問題時「站在英方的立場」、「批判林則徐銷煙嚴重損害英國利益引發戰爭,是愚昧的決定」,這是難以接受的。有人更舉例指:「難道今時今日你會同意學生反對禁毒?」其實這次的投訴最初只在「藍絲」社交群組間流傳,但當時已令不少中史教師譁然;最終竟真的成為一場公開的批鬥大會,被各大傳媒引用,更令人難以想像。
西方學者史觀看法有正有反
首先,引用西方學者史觀在世界歷史科其實早已見怪不怪。好像「歐洲中心論」、費正清的「衝擊與回應」、「白人負擔說」都會在教學時提到,當中看法有正有反,卻從來給予學生開放討論的空間,不會先入為主地禁止引用某種立場的看法。如今現代教育研究社教科書引用的,更是歷史學大師級人馬史景遷(雖然有人指出教材的翻譯有誤差,但只在貿易逆差與白銀外流分別,史景遷對林則徐將禁煙問題看得太簡單的本意基本無變),若連引用他的內容也要受到批判,那是否所有西方學者的著作在教育界都要重新審查一次,確保不會再有「荼毒學生」的問題?
其次,現實是近十數年東西皆有學者透過重新整理史料,對鴉片戰爭爭議提出新看法。西方學者代表有藍詩玲的《鴉片戰爭:毒品,夢想與中國建構》、裴士鋒的《帝國暮色:鴉片戰爭與中國最後盛世的終結》;中方代表則有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葛靜波的〈林則徐形象在近代的變遷〉。幾份專著不約而同皆以為,林則徐雖為當時一眾清朝大吏中,最先對西方科技學說產生興趣的一位,然而其性格急躁、不諳國際時局、與外國人多有衝突輕啟戰端;在開戰後多番謊報軍情導致道光皇帝誤判形勢,實為敗戰戰犯之一(也因此才有充軍伊犁的結局)。
更甚者,無論是在1833年林則徐主催全面禁煙之前,又或者敗戰之後林則徐的晚年1847年,皆曾公開表達「以兩害相較,使內地有人私種,其所賣之銀仍在內地,究與出洋者有間。」、「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煙而不嗜土煙。」等支持國內種植鴉片的意見。一眾批評者若得知此事實,情何以堪?茅海建指出「處在失敗的人們,找不到勝利的跡象,最容易產生某種希望。林則徐就是這種希望。而且,局勢越危急,戰爭越失利,這種希望之火就越放光芒。由此,一個神話誕生了。」所謂林則徐的「禁煙英雄」形象,不過是日後政治需要塑造出來,這在不少歷史學者間早已成心照不宣的事實了。
遺憾的是,正當中史教科書的編輯們努力追上落後十數二十年的史觀,愛國陣營以至教育局卻仍停留於過去的幻象。教育局在回應《大公報》時重申:「1997年課綱指明學習鴉片戰爭和林則徐事跡的目標之一為培養學生『盡心為國服務,維護民族利益』,故教師的教學需依據整全的教學材料,在引導學生作客觀分析及多角度思考時,亦必須同時協助學生學習林則徐『盡心為國服務、維護民族利益』的品德情操。」
或許在愛國陣營角度來看,林則徐不畏列強威脅堅持銷煙,甚至不惜一戰的態度,相當配合目前「戰狼外交」的主旋律;然而當品德情操與史實真相之間出現矛盾時,若教科書編輯以至中史老師們必須毫不含糊的捨棄後者才能符合課綱要求,則未免是一種教育界的悲哀。
文:Henryporter(博客無神論者的巴別塔作者、面書:www.facebook.com/henryporterb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