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前排)康佩玲、鄧伯伯和鄧太;(後排)陳德勝、黃婉容均認為醫社合作對患者有好處。(蘇文傑攝)](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633637752_tM.jpg?itok=P8u3_9va×tamp=1739059255)
左起(前排)康佩玲、鄧伯伯和鄧太;(後排)陳德勝、黃婉容均認為醫社合作對患者有好處。(蘇文傑攝)
特首於周三發表的施政報告強調大力發展基層醫療和推動醫社合作。而港島東醫院聯網早於近30年已進行醫社合作,有83歲患輕度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參與醫社合辦的復康活動,不但重拾自己的興趣,更減慢病情惡化。聯網服務總監(基層及社區醫療)康佩玲坦言以認知障礙症為例,藥物不能百分百改善病情,病人回家如只是「冇嘢好做就走去瞓,咩都唔做」更會愈來愈差,她形容醫社合作有如紅娘,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適切的復康服務。
康佩玲坦指,醫生診症見認知障礙症病人10至15分鐘,重點只在於分辨是甚麼疾病導致病人出現病徵,會否有抑鬱症危機,即使「照完腦」作診斷,按情況開藥都未能「醫返好」,只能避免惡化,但藥物仍未能百分百有效,「10個可能得3、4個有好處」;要減慢病情惡化,患者需要保持活動,但康形容「病人返自己屋企,冇嘢好做就走去瞓覺,咩都唔做,(活動能力、自理能力)就會愈嚟愈差。」病人要找回自己的興趣「個腦郁多啲」,她坦言,醫生較難兼顧這方面,需要社區夥伴的合作。
興趣班發揮強項
83歲的鄧先生去年5月確診患上輕度認知障礙症,經資深護師評估後轉介到支援患者及其照顧者的「智友醫社同行計劃」,到地區長者中心參與活動;負責評估的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內科及老人科資深護師陳德勝指,鄧伯伯不單重拾以往的興趣——耍太極,亦參與沙畫班發展新興趣。
陳憶述,去年為鄧伯伯做評估時發現他的畫圖能力特別強,翻查紀錄發現他從前在船上工作,負責用墨斗在金屬板上𠝹出模板,供工人「𠝹板」,因此為他安排沙畫班,發揮所長;有見鄧伯伯疫情前會定期耍太極,亦為他安排太極班,重拾興趣,另有「大腦健身房」等記憶力訓練活動。
鄧太指,本來內向的鄧先生疫情下不能出門耍太極,經常在家中「瞌眼瞓」,形容他「成日坐喺度等天黑」,更很少社交活動,所有感受都「收埋收埋唔肯講俾人聽」。與他一同參加活動後,發現他參加不同活動「開心咗、活躍咗」,從前鄧太與他一起到公園散步,他亦到公園後僅坐在原地,等太太自己散步;現時鄧先生因活動與不同人接觸增加社交,亦願意與人分享自身感受,去年7月從計劃「畢業」後,已追問會否再開班。
康佩玲:醫社合作有如「紅娘」
計劃由於2017年開始,為患者按病情提供5至9個月的復康治療及興趣小組,每年轉介約300名患者,平均輪候時間約兩個月。聯網現組織了七個平台,為內科、骨科、精神科等11個專科小組提供醫社合作的服務,除認知障礙症小組,亦有糖尿病人小組等。康佩玲笑指醫社合作有如「紅娘」,將醫生、病人及社區服務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