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環署食安中心周三(20日)公布一項研究結果,指中心去年9月至11月期間,從市面上抽取100款非熱食雞肉食品的樣本,測試致病菌、其他微生物的質素指標,如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等,質素整體令人滿意,但指店舖在處理食材及製作的過程中,需再加強食物安全意識,提醒應時刻遵守「良好衞生規範」,以防食物受污染。
100個非熱食雞肉樣本表現滿意
食安中心引述研究結果表示,非熱食雞肉食品的微生物質素整體令人滿意。全部樣本在致病菌方面,均符合微生物含量的食物安全準則。
中心發言人表示,雞肉是很多本地非熱食即食食品的常見配料,而近年有相當多店鋪售賣外賣手撕雞和切雞。由於配製非熱食雞肉食品的過程有未完全煮熟的風險並涉及人手配製程序,因而或會引致較高的微生物風險。發言人又提到,這些菜式在奉客前通常需經冷卻,如貯存期間的溫度控制不當,便可能會令致病菌滋長。
大閘蟹公乸分別|如何分別蟹公和蟹乸?蟹黃蟹膏又係乜?
大閘蟹2023|新手揀蟹3大重點 酒樓總廚教最緊要睇隻眼(有片)
大閘蟹拆蟹教學|行政總廚教你正確5步驟!洗蟹切記要xx?蟹心不能吃!(有片)
大閘蟹|煮法教學 食安中心教你5招安心享用
秋分2023|秋分是甚麼意思?又到吃大閘蟹時節? 一文睇清養生要點
發言人續指,雖然這次研究沒有發現不滿意的樣本,但中心在到訪一些出售這類食品的商戶期間,發現食物處理人員在控制一些食物配製過程方面需要加強食物安全意識,同時提醒業界,應時刻遵守良好衞生規範,以防食物受污染,而食物業商戶亦有責任為員工提供持續和足夠的食物安全和衞生培訓。發言人亦建議市民,購買可供即時食用的非熱食雞肉食品後應盡早食用;如非立即食用,應以攝氏4度或以下保存有關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