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文山攝)
香港人上樓難,近六成市民支持政府以更貼近市民收入作資助首置房屋售價指標,而非市場價格的折扣。另外,過半受訪人稱政府同樣有責任資助一般收入的港人,令他們「一生中有一次可成為業主」。調查團體「未來@香港」召集人李華明(圖右三)表示,政府應加大力度及多方面增加房屋供應,公私營房屋市場應盡快分割。
「未來@香港」上月收集共1,048人意見,七成三受訪者認為政府應增加公共租住房屋的人口比例,另有七成一認為政府應增加資助出售房屋的人口比例,此外,近半人認為市民應在購入「資助首置房屋」後超過10年或以上才能轉售,另有逾七成人認為只可以轉售予政府或其他合資格人士,分析認同市民認為政府應主動干預公營房屋市場。
小組亦建議分割公私營房屋市場,使公營房屋價格不再與私樓價格掛鈎。同為中原集團創辦人的「未來@香港」小組成員施永青(圖右二)表示,現時樓價已達到一般市民不能負擔的水平,但因政府不能大幅度調整樓價干預市場經濟,故建議增加公營房屋供應之餘,同時主動分割市場,令公營房屋價格不受私樓市場影響,使其回落至市民能夠負擔的價格。
另外,最近特首與不少高官都倡議透過填海增加土地供應,小組成員亦一致贊同填海是解決現時土地問題的必要條件,認為填海能大量增加土地供應。李華明指,政府應「加大力度」、「全方位」覓地,而填海絕對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身兼城大政治學教授的小組另一成員李芝蘭(圖左三)指出,填海能提供大規模土地供應,是最有力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案;政府亦應配合現時科技,在新填海土地設置完善的社區配套,全面發展「智慧城市」藍圖,提升居民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