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排名一直位居前列,並以國際金融中心和營商樞紐的地位著稱。在香港工作及生活逾三十年,永利澳門獨立非執行董事蘇兆明(Nicholas Sallnow-Smith)認為,香港營商環境沒有明顯轉變,內地企業比例增加屬回歸後的自然發展,但他憂慮,香港過往一直信奉的自由市場原則日漸受威脅,呼籲特區政府切勿對市場作過多的干預及監管。
近年時有外資企業撤離香港的報道,但蘇兆明認為,雖然香港經歷了重大的政治變化,但觀察到本港的商業領域運作上基本保持不變。他續稱,雖然西方企業在港數目有所減少,中國內地公司的影響力日益增加,就如銀行業中,內地和東南亞銀行取代了原先佔主導地位的歐美和日本銀行,但這轉變是回歸後的自然發展,亦從未根本上改變香港經濟的商業本質。
香港擁有全球稱頌的營商環境,其中一大主因是香港一直信奉自由市場原則。蘇兆明認為,這確歸功於港英時期的兩位財政司,郭伯偉(John James Cowperthwaite)和夏鼎基(Philip Haddon -Cave),他們在二十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制定的政策,為香港贏得世界最自由經濟體之一的聲譽奠定了基礎。
蘇兆明雖然讚揚香港歷來對自由市場原則的堅持,但同時表達當中的憂慮,例如最低工資的立法、政府不斷引入加強監管及干預的政策等均威脅香港的自由經濟。
就以房屋政策為例,蘇兆明認為,政府投放大量資源興建公營房屋,變相扭曲了原來房地產市場,地產商發展平價住房的積極性亦因而受影響。他認為,這種干預導致普羅市民對公營房屋的過度依賴,並創造一個依賴階層,情況絕不健康。
籲勿搬西方經濟政策
蘇兆明批評,香港傾向於照搬西方經濟政策,而忽略是否適合本地環境,他希望中央政府的監督,可有助防止香港自由市場的原則進一步侵蝕。
展望未來,蘇兆明對香港的經濟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相信任何經濟上的衝擊,香港亦能快速適應。不過,蘇兆明再三強調維持政府監管與自由市場原則之間平衡的重要性,並警告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不斷擴大,這趨勢可能損害香港自由市場特性。
中港融合是機遇非威脅
蘇兆明認為香港與中國內地日益融合是一個機遇而非威脅,前提是允許這座城市保持其獨特的經濟特徵。
總括而言,雖然承認香港的自由市場體系面臨挑戰,但蘇兆明的觀點突出了這座城市的韌性和適應能力,當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內探索未來時,在保持自由市場原則的同時,能適應新政治環境,將會是香港經濟能持續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