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九龍城,大家可能只聯想起它是香港的「小曼谷」,但其實在六七十年代九龍城有八成都是潮州人。現今位於城南道三層唐樓的貴嶼仔和記隆,可謂是見證著九龍城的變遷。歷經兩代,七十四載,第二代負責人楊子儀由9歲便開始和父親楊波學做餅,一做便是一輩子。談起這些年的故事,他感嘆最美味的城寨粉果已不在,只望自己還守得住潮式糕點的味道。
貴嶼仔的故事
貴嶼仔的前身其實是尖沙咀海防道的和記隆,是楊波和一班潮州兄弟當年合伙開的。之後經歷兩次分家,便加上「貴嶼仔」三字,方便客人識別。「細個時,我都問爸爸點解個個都叫我貴嶼仔?原來因為我哋喺貴嶼鎮來,便大家都叫我們貴嶼仔了。」當時貴嶼鎮有不少同鄉都來港生活,但是做餅的便只有楊波,故一提起「貴嶼仔」便知道有最正宗的潮式糕點賣。
餅糖糕飽的喻意
看著牆上貼滿了各種各樣的糕點介紹,不難發餅糖糕飽四字。「用『飽』取代『包』,除咗取飽足之意外,仲因為餅、糖、糕係小項,用「飽」歸類,俾人知我哋係包羅萬有的。」貴嶼仔的糕點可謂囊括了每個潮州人的日常,由配茶點心到嫁女祭祀,樣樣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若果計埋節日特色糕點,真係有過二百款。」楊子儀邊說邊把各種的糕點切開讓我們嘗嘗。
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中白皮綠豆酥餅、鴨頸糖、淋糖、花生糖及欖仁明糖組成的五色餅,更已成為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技藝獨特而在坊間罕見,例如以軟硬糖作組合的鴨頸糖,要把握好外圍軟糖中的水分,以確保裡面的硬糖變成油酥的狀態,來以外軟內酥不黏牙。「雖然聽落好似好易,但其實呢個比例都係前人經驗的累積。」他更笑言小時候總見父親製糖,本以為很容易,可到真的落手時便雞手鴨腳。
經得起時代的「老餅」
傳統的糕點總會被人稱為「老餅」,談起這問題,楊子儀便打了個十分有趣的例子:「其實叉燒都好耐歷史,但唔會被叫『老叉燒』。因為味道好,便可歷久常新。」也對的,歷經七十四載,兩度分家,貴嶼仔仍是潮州人的奉客之禮。訪問當日更不少有附近的學生好奇入內,楊子儀也熱情地向他們分享每款糕餅的故事,更逐一讓他們嘗試。「因為我細個係食呢隻味大,所以唔想佢消失,希望多啲人可以了解潮式的餅糖糕飽。」承傳半世紀,只為傳統食味,真不簡單。
貴嶼仔和記隆餅家
地址:九龍城城南道59號地舖
電話號碼:23821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