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國 - 2025年2月15日 - 如今,文化交流已成為國與國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樑。最近,人工智慧DeepSeek、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等有關中國的科技、藝術、文化產品彙聚成一股強勁的"中國風",在世界各地掀起熱潮。其中,《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以"美食"這一普世性的話題,打開了全球觀眾探索中國文化的味蕾。隨著該片熱播,讓人口舌生津、眼前一亮的一系列短視頻在全球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熱傳,收穫了來自葡萄牙、加拿大、日本、韓國、南非、義大利、迪拜、希臘、秘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媒體的關注和報導。
長期以來,中餐在海外食客心中留下的都是"便捷""外賣""酸甜"的刻板印象,而《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以細膩的鏡頭語言,展現了中餐背後的豐富故事與東方哲學。從飄洋過海,到本土化改良,再到與異國餐飲進行深度融合,中餐在海外碰撞、交融之後激蕩出波瀾湧動的文化漣漪。
紀錄片中有這樣一幕戲劇性十足,在巴黎街頭,一邊是金髮碧眼的食客們用生硬的中文喊著"刀削麵",一邊是在流動餐車裏,一位中國婦女正手持弧形刀片,將麵團削成柳葉般的面片,投入沸騰的湯鍋。從中國飄洋過海的傳統麵食裏,蘊含著三揉三餳的"中國功夫",讓法國食客們品嘗到了傳承千年的正宗東方技藝。有觀眾在社交媒體上留言說:"看中國廚師做飯就像在看一場精彩的表演,他們的雙手仿佛有魔法,能讓普通的食材在短時間內變成美味的菜肴。"
除了正宗中餐的異國漂流,中餐文化正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落地生根,與當地的飲食交融共生。東南亞的娘惹菜承載了中華餐桌的智慧與審美,每一種滋味都延續了華人對家鄉味道的思念。法國的米其林星廚艾德琳則展示了她的"中法混合"哲學:用中國炒鍋來烹飪法國名菜馬賽魚湯,用蒸箱取代平底煎鍋料理鵝肝,花雕酒替代法國黃酒製成紹興酒白醬,以鎮江香醋搭配桂皮成就黑醋醬......熟悉的食材、陌生的味道,來自中國的秘訣讓法國的食客享受到了味蕾的愉悅。
隨著世界各地共同歡度春節申遺成功後的首個春節,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的熱播推動中餐在全球範圍內迎來新的熱潮。有外國觀眾感受到了濃烈的新春氛圍和多樣的美食文化,留言稱:"以前我只知道左宗棠雞、麻婆豆腐,看了紀錄片才發現,中國美食的世界如此廣闊。我要趁著'春節'去中餐廳,吃更多美味的中國菜。"
中國美食與海外美食的碰撞交融,不僅發生在餐廳裏,也滲透在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法國的傳統市集,中國陳醋與義大利黑醋並肩陳列;在東南亞的各個國家,中餐廳正在經歷從"華人專屬"到"國民美食"蛻變;在美國的課堂裏,中餐成為一門學科,供全球學生瞭解、學習。
與此同時,中國正以更開放的姿態迎接世界。近期推出的外國人免簽便利化政策,讓來華"打卡"中國年俗成為新時尚。而《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的播出,也將讓更多外國人對中餐產生濃厚興趣,推動他們親身踏上這片土地,在胡同裏品嘗剛出鍋的煎餅果子,在江南水鄉品嘗傳承千年的西湖醋魚,在川渝街巷感受麻辣火鍋的熱烈。
正如紀錄片中所說:"如果世界真有一張清晰的美食地圖,那麼一定沒有清晰的國界。"當法國食客用筷子夾起刀削麵,當矽谷精英的餐盤裏裝著上海拌餛飩,當英國的百姓愛上了"麻辣"與"魚香",他們品嘗的不僅是食材經中式烹飪產生的交響,更是一個古老文明對生活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