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數據顯示,香港四大最常見疾病排名為癌症、肺炎、心臟病及腦血管病。其中心臟病及腦血管病住住由慢性疾病如三高所引起。特區政府近年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俗稱:慢病共治),希望藉著控制慢性疾病風險因素。卓健醫療執行醫務總監周一醫生認為,該計劃實行以來坊間反應相當正面,既可紓緩公營醫療壓力,又能鼓勵市民及早關注健康。
他續指,計劃的推出旨在通過整合醫療資源、推廣預防和管理慢性疾病的措施,來改善市民的健康狀況,從而減少因慢性病引起的醫療需求,紓緩醫療系統的壓力。「基層醫療是慢性病管理的關鍵。醫療機構可以透過與家庭醫生、專科醫生以及社區醫療服務的協作,建立一個連貫的醫療網絡,方便患者在社區層面得到有效的疾病管理和跟進。這樣可以減少患者對急症室或住院服務的依賴,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周醫生認為,通過早期篩查,醫療機構可以及早發現高危人群,從而及時介入治療,防止疾病進一步惡化。這不僅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也可以減少對急性醫療服務的需求。「醫療機構可以與政府機構、社會服務組織、保險公司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動「慢病共治」。例如,與地區康健中心合作,為合資格市民提供篩查和為患者提供治療服務;也可以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動健康管理計劃,鼓勵市民參與健康促進活動。」他補充。
呼籲建立家庭醫生的重要性
家庭醫生能夠長期跟進病人的健康狀況,並通過定期檢查及健康評估,幫助及早發現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因素。早期發現這些風險,並採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能有效減少心臟病、腦血管病等重大健康問題的發生。此外,家庭醫生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家族病史和生活習慣,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建議和預防方案。此外,家庭醫生常常對患者的整體健康有全面的了解,能夠在每次看診時考慮既往病史,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建議。「透過家庭醫生的定期跟進,許多健康問題可以在早期得到解決,從而避免疾病惡化後需要進行更為複雜和昂貴的治療。」
周醫生又強調,在建立家庭醫生制度的過程中,建立信任是其中的核心。他解釋,「通過對家庭醫生的信賴,市民可以在健康管理方面獲得更全面和個性化的建議。家庭醫生能夠有效地篩選出哪些情況需要進一步的專科檢查;哪些問題可以通過一般治療或生活習慣的調整來解決。這樣的篩選能夠為患者節省時間和成本,並減少不必要的醫療干預。」同時,當家庭醫生認為患者的病情確實需要專科診治時,他們能夠提供精確的轉介,確保患者能夠及時得到合適的專科醫療服務,避免患者自行尋找專科醫生時可能出現的錯誤選擇或延誤治療。
周醫生指出家庭醫生的初步診斷和治療有助於減少醫療系統中的檢查過度和資源浪費,從而提高整體醫療系統的運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