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來臨,每個小朋友都玩心爆發,家長帶他們四處放電外,也會在家與孩子遊玩。為了令遊戲時間過得更有意義,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好玩爸媽」遊戲培訓師Flora媽媽(陳譽殷)利用家中物品轉廢為寶,教授家長9個適合與初生至4歲小朋友一同玩耍的親子遊戲,讓孩子跳出一般遊戲的框框,自主並自發及有意義地玩耍。圖:陳奕釗 文:袁雅婷
親子成長遊戲│初生至兩歲 喜愛功能性及操控性遊戲
Flora媽媽稱,兒童隨著成長階段,有很多不同的發展能力,這些能力會影響小朋友玩耍的喜好,所以初生到4歲的孩子遊戲喜好都有所不同。她表示,初生至兩歲的小朋友,會集中在功能性及操控性的遊戲。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以身體探索世界,會用身體觸摸物品、拿起放下、擺放、爬行、嘗試平衡等,去接觸這個世界。他們很喜歡重複地使用一些物品,例如將綿球放入冰格後,將它拿出來,之後又將綿球放入冰格內。過程不斷重複,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並不是練習,而只是遊戲。
此外,小朋友特別喜歡感官刺激的遊戲,如果物品顏色鮮艷或者有聲音,例如膠袋被風吹起飄到眼前,他們便會追看及盯緊,或用手細力觸摸,這都算是功能性及操控性遊戲。
親子成長遊戲│2至4歲 喜愛建構性及象徵性遊戲
孩子長大到兩至四歲時,便會進入另一個階段,會喜歡慢慢進行一些堆疊、排列的建構性遊戲,例如會用一些衣夾,夾成一條長形,或者將玩具排成很長一行。
Flora媽媽稱,除了建構性遊戲之外,象徵性遊戲亦是2至4歲的小朋友的喜好。因為他們對生活的經驗及世界的認知都有所增加,開始懂得留意物品的特徵,並跟著便扮演,再將那樣東西寓意成自己所想的物品。例如小朋友可能會將長方形的卡片,想像成家長常用的手提電話,更會利用卡片扮講電話、按電話等。如果家長將廁紙筒給2至4歲的孩子,他們便會立即將它放在眼睛前,因為覺得它好像父母的眼鏡或者望遠鏡。
親子成長遊戲│在家玩遊戲 講求「S、P、I、C、E」
Flora媽媽續指,小朋友在家中進行遊戲對於他們有很大的得益,因為家中是他們成長最重要的地方,以及是他們每天都與父母在一起的位置。她更利用「S、P、I、C、E」幾個英文字形容自由遊戲對於的益處或價值。
S就是「Social」,讓孩子主導遊戲的過程裡,一定會為他們帶來社交,並能讓小朋友進行社交發展。隨著年歲漸長,他們更可以在遊戲的過程中,感受到其他人的心情,以及擁有同理心、同情心。
P是指「Physical」,兒童體能上的發展,當他們可以選擇怎樣遊玩的時候,孩子便會嘗試挑戰自己身體的能力,他們由初生至八歲,都會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例如初生會盡力爬行、撐開腿,到兩至四歲會多些玩平衡的遊戲,體能從而慢慢發展出來。
I代表「Intelligence」,智能的發展是指遊戲的時候,小朋友擁有解難的能力,他們要分析有甚麼方法可以完成想做的事情。
C就是「Creativity」,有些示範的遊戲都可以見到當有些遊戲沒有具體玩法及物資在他們的遊戲世界裡的話,其實他們的想像是可以跳出很多框框。每個小朋友都會有自己遊戲的故事,特別是他們接觸得多的事情,就會有相關的故事產生。例如這個時代下的孩子都是在疫情之下成長,如果拿著一枝紙棒在他們面前,小朋友就會扮醫護,幫其他人探熱或檢測。
E是「Emotion」,能夠幫助孩子情感表達,在遊戲過程當中,他們可以分享自己開心或傷心、興奮或慌張的心情,或者小朋友覺得某件事很難完成,都可以表示出來。因為當成人減少對兒童的干預時,他們便能夠表演自己心情怎樣,或者有時候孩子用材料製作完一些東西後,便告訴家長這些是令到他快樂的物品。這些都是小朋友可以在遊戲之中得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