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歲不只是女性的關口,也是職場一道關卡。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職場打滾數年後,能登上行業高峰的畢竟少之又少,更多是熱情熄了一半、又「半新不舊」的夾心人。躊躇在轉換跑道的關卡,有人選擇到國外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這個29+1前的抉擇,應該如何取捨?
Working和Holiday不知何時開始可以變成朋友,與香港簽訂工作假期計劃的地區和名額愈來愈多,為18至30歲的年輕人提供工作假期簽證。不少嚮往到外國生活,又或職場不盡如意的年輕人躍躍欲試,有人在網上求教:「小妹26歲,畢業後做咗4年嘢,月入萬幾,工作無乜前景,身邊好多人去工作假期,又迷茫又迷失嘅我好無去工作假期?」有曾到澳洲工作假期的網民回應:「睇你目標係乜,行開吓無壞,原本想練下英文,結果講國語仲多。返嚟之後要重新搵工。」亦有人認為:「眼界闊咗,一定係好事,我過咗年紀無機會,如果後生一定去。」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總幹事吳寶城表示,隨著計劃覆蓋國家和名額愈來愈多,加上在外工作和生活的資料豐富,工作假期已變成潮流氣氛。他建議年輕人決定參與計劃前,要考慮機會成本,「做緊嘢嘅年輕人,要諗會唔會浪費咗現有嘅工作經驗;亦要思考返嚟之後,重新工作取得嘅待遇。決定出發時,應思考自己嘅目標,例如想獲得乜嘢工作經驗、外語能力,同世界觀等。相對剛畢業嘅新鮮人,機會成本就無咁大。」至於工作假期能否有助日後找工作,他認為「如果份工要求有創意、有國際視野嘅,可能有幫助;不過都要年輕人綜合、反思有關嘅體驗,唔係淨係玩樂。」
周綺萍:不等於工作經驗
安俊人力資源顧問董事總經理周綺萍則認為,年輕人要先考慮其行業狀況,「譬如做會計,年資經驗好緊要,去到嗰個moment無端端斷咗;又或者入行三、四年嘅年輕人,有潛質升職嘅,去咗外國咁一定影響發展。從事旅遊、酒店業可能會『加分』,但Working Holiday經驗唔等於工作經驗,技術要求並唔一樣,譬如去果園工作,唔同實際辦公室嘅工作。更多時候,老闆睇重持續工作經驗,出面無人知你係Working定Holiday,可能只係Holiday呢。而且出去一兩年,老闆會擔心同行業脫節。」
外遊搵工
做好計劃
吳寶城補充,儘管接觸的大部分年輕人,對工作假期經驗評價正面,但仍有不少人與預計有落差,「有人諗住出去做嘢,會有好高待遇,但結果發現,要搵適合嘅工好難,甚至要做黑工,更有個案被剋扣人工。同時因為其他國家或地區都有配額,出去要面對例如台灣人、韓國人嘅競爭。年輕人出發之前都要做好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