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鄧詩琪博士
產前產後抑鬱問題,到今時今日仍不受重視,很多時說成「女人鬧情緒」。有調查顯示三成媽媽曾經討厭自己的骨肉,高達兩成閃過傷害孩子的念頭。心理學家鄧詩琪博士指,孕婦和新媽媽是情緒病高危人士;她們最需要關心,但過度的關懷又會演變成壓力,情況更不妙。
撰文:charlotte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有關孕婦及產婦情緒的調查發現:一成孕婦有情緒困擾,大部分產婦在產後3至5日即出現情緒不安,有媽媽情緒問題持續1年,當中達一成半患上產後抑鬱症,甚至出現妄想症。分析緣由,八成媽媽覺得產後壓力上升,照顧初生兒及擔心孩子健康,都令她們疲於應付,睡眠不足;意想不到是,別人的關心竟是壓力的根源,大部分媽媽感到,家人和朋友的關心與意見會帶來壓力,包括長輩及朋友不斷提供的育兒意見。亦有半數產婦感到家人支援不足,如擔心產假過後上班未能照顧孩子,工作環境不方便泵奶等。
關懷變壓力 好心做壞事
鄧博士提醒大家別「好心做壞事」,過分的關心和提供意見,只會增加新媽媽的壓力。理想做法是聆聽她們的心聲及需要,孕婦或產婦本身亦應該懂得say no,不妨以身體不適(我現在需要休息了)等理由,禮貌地推辭正在教路育嬰心得的親友。如發現產婦持續兩周情緒低落、煩躁或抑鬱;失眠或心神恍惚,感到她失去自信不願與人接觸,甚至有傷害孩子的行為,就要尋求心理輔導。她寄語媽媽緊記鼓勵和愛惜自己,尋回個人價值觀,夫婦關係才是家庭的核心。此外,最好以循序漸進方式復工,頭兩周可彈性上班,不要帶工作回家就最理想。
鄧又指出,早產嬰對於媽媽來說是一個創傷經歷,由起初懷孕的欣喜,到突然間面對早產厄困,每天進出初生嬰深切治療部,擔心BB成長健康,媽媽的壓力是難以言喻,更有必要為這群牽掛媽媽提供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