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家長Secret」專頁內,不時有家長分享帶子女上英語班的遭遇:其中一位家長帖文稱,帶小朋友到補習社學英文,以為像playgroup般輕鬆學習,怎料竟是教小朋友認識各種恐龍的名字,就連已達大學教育程度的家長也不會讀,該家長怒轟:「教埋晒十世唔用嘅英文!」卻被老師反指小朋友的英文極差。另一例子,有家長帶5歲囝囝僅上了兩堂英文班,便遭老師指小朋友「好唔掂」打擊自信。教子女學英語是許多中產父母心結,本報訪問幼兒教育專家,一連兩日報道,教家長選擇合適課程及教導幼兒學英語的方法。

「家長Secret」臉書專頁截圖
對於上述遭遇,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系主任吳美莉博士認為,該兩位家長的態度正確,因為他們緊張小朋友的情緒,代表其懂得分辨優次。她指,「小朋友是否開心確實較學到幾多更重要」,接著家長便要考慮如何補救,決定是否讓小朋友繼續,乃至如何選擇合適的英語課程等,以下提供一點建議給家長參考:
接受個別差異
若父母仍為選擇課程而煩惱,吳美莉認為家長最好先教自己接納Individual Differences(個別差異)。她說許多家長對此都較難接受,因為都怕子女追不上大隊,於是報課程希望把小朋友拉到跟得上。她提醒家長要給自己派定心丸,每個小朋友的發展速度不同,尤其在學習語文方面,小朋友最初必經silent period(沉默的時期)。此外,也有其他因素影響兒童學習語文進度,包括性向(attitude)及性別等,只要家長能夠接受,便會知所選擇。
別迷信外籍教師
很多家長以為,英文班當然要找外籍教師,因發音準確。但吳美莉指,識講不代表識教,幼兒學習語言首要是明白意思,他們懂的話,不一定會用語言回應,有些會用total physical response(肢體回應),較敏感又會接受個別導師,便懂得用遊戲引導,像玩Teacher says, touch your head,當小朋友懂得用小手摸著頭,便知道他們明白了。
觀察課堂
堅守啟發原則
有指由家長自行教授並不實際,故吳美莉明言不抗拒該類幼兒外語班,但先決條件是要求家長肯花時間去觀察課堂,留意是否多用唱歌與遊戲方式教導,也不要給很多工作紙或功課。不過,以上篩選條件亦建基於家長能否抱持以下原則:「付了錢給playgroup,是希望啟發到小朋友的興趣」,若家長要求有很多成果,那便分明是找額外課程來催谷小朋友了。

「家長Secret」臉書專頁截圖
留意情緒 計算成本效益
給小朋友報讀課程後,並不代表家長任務完成,吳美莉建議可實際點用經濟學的成本效益來計算,或市儈點說是否worth the money。惟計算回報方式並非向錢看,而是看小朋友的情緒反應。她提議家長可在課堂後帶小朋友到書店,一起看英文故事書或相關的玩具,以觀察孩子的反應。
她指,一旦小朋友表現抗拒,甚至發脾氣或咬手指等,代表他們開始產生對英文學習的負面循環。若學習經驗不愉快,小朋友自然會將經驗連繫上學習的事情,「當負面情緒黐住學英語,小朋友便不會投入去學。我們常講,小朋友有興趣才會專注學習,繼而留意細節及內容,懂得回答才有成功感,也表示他學識了,因而增加自信,令答對問題的成功率增加,成為正面的循環;相反若他一開始就不開心,認為學英文很難,便沒心機繼續學」。吳美莉認為,既然付了錢都未能幫助學習,反令小朋友更不開心,那不如不學,以免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