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覽關閉4年進行更新,最近正式重開!即日起推出3個屬於「香港多面體」系列的專題展覽,以油尖旺區發展變遷、香港葡萄牙人故事及加州華僑為主題,表達香港東西匯流、種族多元共融及聯通國際的形象,市民可免費入場參觀。
文章出處:「當代中國」網站
香港歷史博物館在2020年底新冠疫情期間,關閉自2001年開幕的常設展覽「香港故事」,進行大規模的更新工程,時隔4年終於完成更新對外開放。
日前(11月27日)香港歷史博物館推出的「香港多面體」系列展覽,屬於更新常設展覽的第一階段。3項「打頭陣」的展覽內容分別為:「油尖旺‧望油尖——都市流光坊眾情」、「香江葡跡——香港葡人故事」及「萍寄金山——香港與加州華僑生活」。
「香港多面體」展覽一:回顧油尖旺發展史
人口稠密的油尖旺區是九龍最繁華的地帶,市民參觀香港歷史博物館二樓的「油尖旺‧望油尖——都市流光坊眾情」展覽,可透過當中約200件展品,了解油尖旺區由19世紀至今的發展。
昔日的油尖旺是客家和水上人的聚居地,油麻地是桐油麻纜的修船中心,尖沙咀有被稱作「香埗頭」的運輸碼頭,而旺角則是芒草叢生的客家農地,又名「芒角」。
自從英軍在1860年佔領九龍半島,大大改變了該區的面貌:英國人在尖沙咀興建了天文台、倉庫及碼頭,支援香港島的商貿發展,亦派駐軍隊和修建警署;位處尖沙咀北面的油麻地開始發展為後勤基地;20世紀初東方煙廠在旺角成立,華商設立織造廠等近代輕工業,帶動人口增長,旺角的花圃菜田逐漸消失,換上新時代建設。
「香港多面體」展覽二:讀香港葡人故事
位於香港歷史博物館閣樓的「香江葡跡——香港葡人故事」展覽,則從葡萄牙裔家族及機構搜羅超過250件展品,回顧香港葡裔族群在不同領域的發展和貢獻。
葡萄牙人是最早在香港定居的外籍族群之一,早在19世紀中就有不少葡人從澳門移居過來。細心留意會發現葡人在香港近百年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及體育等層面都扮演重要角色。其中較著名的葡人代表,有港協暨奧委會永遠名譽會長、前市政局主席沙理士、中電前主席布力架、香港冠軍練馬師告東尼,以及明星足球員山度士等。展覽除了介紹葡人與香港社會的貢獻,亦會介紹香港葡裔族群的傳統和文化。
「香港多面體」展覽三:看香港與加州華僑生活
最後設於香港歷史博物館二樓的「萍寄金山——香港與加州華僑生活」展覽,則透過逾260件展品,並重構不少場景,例如華人入境美國必須經過的天使島移民站、加州軒佛市的關帝廟等,多角度介紹由19世紀中開始華人到美國加州謀生的歷史、困難、心繫祖國的事迹,以及香港在其中擔當的重要角色。
1848年美國加洲發現金礦,在珠三角一帶掀起淘金熱潮,令香港成為繁忙的國際中轉港。不少飄洋過海的華商、華工都在香港辦理事務及登船,而他們寄回鄉的書信及匯款,亦經香港中轉內地。
早期遠赴加州的華人主要從事淘金、修築鐵路、耕種和撈捕魚蝦等行業。不過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掀起嚴重排華浪潮,不少華人聚居地頻遭縱火和襲擊,華工被逼避居在唐人街的餐館、洗衣館等打工。充滿歧視性的《排華法案》一直到1943年才得到廢除。
人在異地,同鄉及華人會館成為重要依靠。每當僑民出現紛爭,華人會館便會擔起仲裁角色。遇有老病貧弱者需要還鄉,會館甚至會出資協助,並為客死異鄉的同胞撿運骨殖回鄉。
楊潤雄冀市民參觀「香港多面體」 認識香港優勢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在日前的開幕禮上表示,3個展覽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表達中西匯流、種族多元共融及聯通國際的香港。他希望市民透過「香港多面體」系列展覽,認識到香港的多元優勢及獨特的定位。
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張銳森預計,「香港多面體」系列的3個新展覽每年可吸引約60萬市民及海外旅客參觀。
延伸閱讀:香港之最文化康樂篇|最美圖書館在哪兒?最早啟用公共泳池是?
【本文獲「當代中國」授權於am730刊出,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