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尾習近平曾親自提出,中國政府將「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在中國的發展」、中國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前副主任黃奇帆甚至宣稱「中國人民銀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一度刺激了全球加密貨幣市場短暫急升。然而去到現在,隨著有關中國官方電子貨幣的內容愈來愈明朗,連電子錢包App測試版亦已出台,似乎數碼人民幣和我們想像中的加密貨幣相距甚遠,但取代傳統人民幣的野心卻依舊不變。
加密貨幣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比特幣,其本身就有去中心化、發行量與產出率有嚴格限制;它本身並無實質價值,而純粹由市場交易賦予等幾個特點。為了達成這些特點,比特幣又需要有區塊鏈作為其技術框架。然而電子化人民幣不單是由人民銀行中央集權發行,雖說中共政府保證尊重使用電子人民幣的個人私隱,但「國家利益先於前者」基本上已是全國共識;當政府能夠在後台完全追蹤所有交易者的身份和資金流向,自然亦不可能存在去中心化特性。數碼人民幣發行量多少全由人行決定,而貨幣價值和傳統人民幣一樣,都是由政府保證,區塊鏈技術亦不再是必要條件之一。
所以相比起加密貨幣,數碼人民幣更像是支付寶和We Chat Pay的加強版,因為後兩者並不能進行跨平台結算,然而數碼人民幣卻能通用於所有支付平台;而且在斷線時維持的交易功能亦比前兩者更為全面。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共政府已掌握了各個支付平台背後的消費數據;但再沒有比直接透過掌控自行發行的電子貨幣交易記錄,更能追蹤資金的大小流向,嚴防貪腐漏稅走資的機會了。更進一步,政府甚至可以在電子錢包上隨時注入某種商品的消費津貼,又或是反過來限制某種消費的上限,達致宏觀調控的目的。據近日報道建設銀行的數碼人民幣電子錢包App測試版,就包含有四種不同等級的錢包,各自限制了私隱披露的多寡,以及每天和每筆交易上限等,正正印證了上述的推想。
由於數碼人民幣的功能太強、太「無所不能」,於是坊間開始猜測,一旦正式於市場推出,中國人民將無所不用其極地保留現金,而將數碼人民幣的使用量限制在最小可能範圍中。甚至透過差價買賣方式,將收回來的數碼人民幣在最短時間內換成傳統紙幣,以避過政府的持續監察──而這種「弱幣驅逐強幣」的發展,終將令數碼人民幣被邊緣化云云。
多國曾策略性取消指定面額鈔票
然而這些分析忽略了的是,多年以來中國人民已開始習慣於無紙幣生活,再加上中國政府其有中央集權特質,要透過強硬的行政命令,逐步收窄傳統紙幣使用自由的難度自然也降低了不少。對中共而言,目前最頭痛的走資和貪腐問題全都和大額人民幣交易有關,基本上只待數碼人民幣發展成熟,中國政府立法禁止100萬,甚至10萬以上的交易以現金交收,違者處以嚴刑侍候,這樣就能在限制民間滋擾之餘,同時做到大額資金的監控效果。
事實上,歐洲和印度政府也曾為了阻止紙鈔被大規模用作避稅或各種非法用途,而作出取消指定面額鈔票的激烈政策:歐盟已於2019年年終停止發行500歐羅紙鈔,而印度亦繼1978年廢除10,000盧比大額鈔票後,再於2016年11月突擊性廢除500盧比與1,000盧比舊鈔,迫使所有市民在指定期限內轉成新發行的500與2,000盧比新鈔。取消鈔票為的是打擊不法之徒借助實體鈔票作非法交易及匿藏資金;所以若有天看到中國政府把100元人民幣紙幣廢除之日,還請大家不要感到驚訝。上述的例子說明,數碼貨幣不一定限於成為獨裁政府監控人民的工具,事實上支付寶等電子支付平台在中國興起,部分原因就在於偽鈔問題嚴重;貨幣無紙化不單有助環保,也減低了處理大量紙幣硬幣的行政成本。問題只在於利用數碼貨幣的政府與中央銀行本身,是否有足夠的制衡力量保障使用者的各種權利,尤其是個人私隱與私有產權?
現在不少香港人對「健康碼」抱有懷疑的態度,是由於他們在網上看到不少因為「健康碼」出錯,而導致人身自由受到限制,隨時連商場也入不了、火車票也訂不到的困境。數碼人民幣既然是由中國政府主導發行,想當然,錢包也必然和市民的各種資料與身份認證連繫上,如此被政府限制人身自由的風險就更大了。可以預期,在數碼人民幣此等「強幣」推出市面後,日常生活層面使用的「弱幣」實體人民幣的使用空間將會持續被擠壓而更邊緣化。但另一方面,某些特定財產例如黃金、加密貨幣以至藝術品和古董等,則由於仍擁有難以被追蹤特性,將取代現金而被進一步追捧──傳聞指在內地私下放售加密貨幣,若以人民幣現金交收,大概能3%到5%的溢價「水位」,這就是如何處理這筆鉅額現金的「手續費」。
文:Henryporter(www.facebook.com/henryporterb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