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一日可能要去幾次廁所排便,有些人則幾日才去一次,究竟每日排便幾多次才算健康?雖然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也有不同,但美國研究顯示,排便頻率與生理功能和長期健康息息相關,而每日排便1至2次可為自己帶來最佳的健康結果。
排便過少增有害毒素
根據一項刊登於《Cell Reports Medicine》的研究,收集逾1,400名健康人士提供的健康數據,包括血液化學分析、腸道微生物群、基因訊息等,並根據他們自行報告的排便頻率分為4組,包括每周排便1至2次的便秘組、每周3至6次的低正常組、每日1至3次的高正常組,以及每日排便超過3次的腹瀉組。
研究發現,排便頻率維持在每日一至兩次的「黃金範圍」便最好,因為腸道內的益生菌可充分發酵纖維,產生有益的短鏈脂肪酸,促進腸道及整體健康。而排便過少則會使糞便在腸道中停留過久,導致腸道微生物耗盡纖維,轉而發酵蛋白質,生成如對甲酚硫酸鹽(p-cresol sulfate)和吲哚酚硫酸鹽(indoxyl sulfate)等有害毒素,增加腎臟負擔。至於腹瀉則與體內炎症及肝臟損傷的指標相關,原因是過多的膽汁酸隨排便流失,無法被肝臟回收以分解和吸收脂肪。
與肝腎健康有關
研究人員強調,排便頻率不僅影響腸道運作,亦與腎臟負擔和肝臟健康密切相關,希望今次研究能引起醫學界關注,不規律的排便頻率不只是生活習慣,而是可能帶來潛在健康風險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