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女士在來經期間痛得捲腹臥床,但她們很多時誤以為「每月一痛」為正常,因而啞忍不理。但經痛持續和經量過多,如經期超過7天,或每隔1至2小時要更換衛生巾,則可能是由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子宮腺肌瘤引起!婦產科專科李文軒醫生指:「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普遍於25至40歲確診,7成患者於20歲前已有病徵。當女士出現病徵時,應盡快做檢查。」
疼痛、量多或經期間腹瀉 子宮內膜異位是元兇
子宮內膜異位症指的是月經期間,子宮內膜組織隨經血,沿輸卵管流至子宮腔外。如組織黏附在卵巢,持續累積會形成子宮內膜瘤(俗稱朱古力瘤);如流到子宮肌肉層並著床,可形成子宮腺肌瘤,令子宮腫脹。李醫生指出:「若不妥善治療,子宮結構或會變形、輸卵管也可能會閉塞,令患者難以懷孕,亦會增加小產風險。」子宮內膜異位的病徵因人而異,包括盆腔痛、下背痛、排大小便時疼痛或性行為時疼痛等,而最常見的病徵為經痛及經血量多,有患者亦會於月經期間腹瀉或嘔吐,甚至頭暈腳軟而要請病假。
忽視反覆經痛 朱古力瘤增至10厘米始發現
女士普遍會嘗試服食止痛藥、養生或補身,以冀紓緩經痛。但要注意,若未能徹底止痛,時好時壞,經痛屬非正常,有機會是由子宮內膜異位等疾病引起。坊間舒緩方法主要針對普通經痛,並不能阻止朱古力瘤惡化。李醫生提醒:「縱使有時痛楚看似略有改善,但朱古力瘤仍會不知不覺增大。所以,女士必須找出反覆經痛的真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曾有病人太遲做檢查,發現患上朱古力瘤時,已膨脹至超過10厘米,持續增大可能會令血管扭曲,造成劇痛甚至卵巢壞死,一旦抵受不住壓力,更有機會爆破。
及早檢查發現病變 新型黃體素助抗炎縮瘤腫
李醫生提醒:「女士自25歲起,無論曾否有性經驗都應進行婦科檢查,包括盆腔超聲波掃描,以檢查子宮及卵巢的內外結構有否病變。」 及早發現病變,若屬輕微至中度,會先試用藥物治療,尤其未婚或未計劃生育的患者,一般不建議以手術治療為首選。藥物治療主要為口服及針劑荷爾蒙藥物,包括新型黃體素、避孕藥、避孕針及停經針。當中新型黃體素,能有效抗炎、抗血管增生及抗內膜組織增生,有助減低炎症及痛楚。研究顯示此藥物能縮小朱古力瘤,而子宮腺肌瘤患者服藥8星期後,疼痛症狀得以減半。口服荷爾蒙藥物不會造成潮熱或骨質密度下降等更年期症狀,而針劑因劑量較重及會積聚體內,停藥後需較長時間才可受孕。
若朱古力瘤超過5厘米且有爆破風險,醫生會因應嚴重程度去建議進行微創或開刀手術。而針對子宮腺肌瘤,若藥物未能止痛,可考慮以高頻率聚焦超聲波(HIFU)切除,無須留院。相比起開刀,此方式能減低傷口破裂的機會,也不會影響懷孕機率。由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復發率偏高,建議手術後服用新型黃體素來減低復發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