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解碼
2025-02-24 07:30:00

健康解碼|殘留疫情負面情緒 提升抑鬱風險

分享:
健康解碼|殘留疫情負面情緒 提升抑鬱風險

健康解碼|殘留疫情負面情緒 提升抑鬱風險

隨著新冠疫情過去,社會慢慢復常,不少市民以為疫情期間曾出現情緒健康問題,必然與疫情一起離去;然而,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如果新冠疫情時曾出現抑鬱症徵狀,又或未曾處理好其時的情緒問題,其實仍需要積極面對,解決危機。

 

愈來愈多青少年人患抑鬱

「根據香港心理衛生會的全港抑鬱指數調查,去年的數據見到有一成的香港成年人,都出現過一些嚴重的抑鬱症狀。與過往幾年相比,增加了差不多2.5倍。」精神科專科黃璐璐醫生表示,抑鬱症成因很多,包括遺傳、疾病、創傷,甚至酒精藥物的影響等,但近年令抑鬱症患者愈來愈多,最主要還是心理與環境因素的影響。

adblk6

根據調查數字,青少年人是抑鬱症患者比率提升最多的組別,黃醫生解釋:「疫情期間,很多年輕人在家上課,沒有了校園生活;直到疫情過後,他們要回歸校園上課,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改變。以往,他們可以慢慢用3年時間適應的生活,現在要一下子學習,因此困難特別大。」

 

抑鬱可引致自殺風險

黃醫生續指,抑鬱症會嚴重影響生活,部分患者即使是在疫情時病發,如果沒有妥善處理,或會影響至今。「抑鬱症患者會出現身體與精神的症狀,身體方面,比較常見就是失眠、胃口不佳、身體虛弱、疲倦、難以入睡,甚至會出現一些不明痛症等。」至於精神上會維持一個很低落的情緒,很多時做甚麼都提不起勁、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易怒、覺得自己沒用、難以集中精神等。有些嚴重起來,甚至會出現幻覺、妄想,以至自殘自殺,風險其實相當之高。

 

新一代噴鼻式藥物 最快24小時見效

精神科專科麥永接醫生表示,如果當抑鬱症患者出現自殺傾向時,已屬急症,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才能擺脫這些負面旋渦。「現時治療抑鬱症,主要是以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兩者配合,傳統上藥物治療都是針對單胺系統,調節腦部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包括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從而令患者腦部能夠回復正常功能。」

麥醫生解釋,由於針對單胺系統的藥物需要時間起效,而且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抑鬱症是處理不了,因此對於有自殺傾向,或者多次嘗試不同藥物而沒效的患者,可以嘗試新一代的噴鼻式藥物,「這是另一種治療機制,即促進腦源性神經因子(BDNF)生長,治療腦部受損區域,最快24小時就可以起效,因此能有效處理以上問題。」

adblk7

 

梳理抑鬱情緒

麥醫生補充,如果曾經出現抑鬱症問題,亦要留意會否復發。「曾經接觸一個抑鬱症個案,患者是在疫情期間,因身在異地隔離,加上對疫情的恐懼而患上抑鬱症。患者積極求醫,很快就控制了病情;當他以為一切安好,卻在復常後,工作上因種種原因而受挫時,抑鬱症便復發了。由此可見,如何梳理在新冠疫情期間所帶來的情緒,其實非常重要。」

梳理情緒有很多方法,例如通過文字或圖像,重溫當時的情境,亦有助調適心情。《疫情亦晴》故事相簿便紀錄其時香港人的一些心路歷程,能夠協助大眾正視、調整各種因新冠疫情積壓的種種情緒隱患。

adblk8
精神科專科黃璐璐醫生

精神科專科黃璐璐醫生

精神科專科麥永接醫生

精神科專科麥永接醫生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