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是指心臟的泵血功能受損,此症的初期病徵包括氣喘、疲倦等,這些徵狀常被患者誤以為是尋常都市病所致而被忽略,最終令治療受耽誤。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指出,心臟衰竭可危及性命,若有懷疑應盡快求醫,更建議患者應積極配合治療,有效控制病情,重回正常生活。
病情影響日常生活更可致命
心臟科專科醫生張志揚表示,氣喘是心臟衰竭的常見病徵之一,當病情嚴重時,患者不單在活動時感到氣喘,連在靜止時亦可出現呼吸困難等情況。此外,患者亦會感到疲倦乏力及精神不振。並可引發腳部水腫,造成不適及影響步行,增加皮膚損傷風險;當心臟衰竭病情惡化時,更可導致肺部積水,令患者平躺時亦出現呼吸不順,影響睡眠。心臟衰竭若持續未獲妥善治療,更可引致生命危險。
針對病因作個人化治療
心臟衰竭的成因,包括心臟結構出現問題(如患冠心病致心臟供血不足),造成心臟肌肉缺血,令泵血功能下降;而類風濕性心臟病,由於患者的心瓣閉合不全,影響心臟泵血功能;當心包出現硬化、積水,亦會阻礙心臟的正常收縮及放鬆,引致心臟衰竭。此外,心臟跳動障礙等,亦有機會誘發心臟衰竭問題。
心臟衰竭的治療,主要分為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醫生並會按照患者的病因及病情,作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一般情況下,醫生會先採用藥物治療,控制患者的病徵,改善氣喘、水腫等問題,並減低患者的心臟負荷。當患者病情穩定後,醫生會再按病情需要,為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如植入心臟起搏器,以協調心臟跳動,改善泵血功能;而患有冠心病的患者,醫生可能需要為患者進行『通波仔』手術等。」張醫生說。
新型藥物利尿控糖 助減心臟衰竭惡化程度
在藥物治療上,醫生會組合多種不同種類的藥物,包括利尿劑、ACE/ARB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抗鹽皮質激素(MRA),以穩定患者病情。「近年有新型藥物SGLT2抑制劑,具有利尿及控制血糖的作用,更有研究證實其治療心衰竭的功效,有助減慢病情的惡化速度。」張醫生補充。
此外,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對控制病情亦非常重要,包括按照醫囑定時服藥、限制喝水量避免加劇心臟負荷、遵循低鈉飲食以預防水腫。張醫生亦建議,病情穩定的患者,更應建立恆常運動的良好習慣,並應以循序漸進為原則,讓心臟適應後逐步加強運動量,有助強化心臟功能。
60歲的陳先生(化名),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近來在活動時出現氣喘,更影響睡眠,其後到醫院診治,並確診患有嚴重的冠心病及心臟衰竭,心臟功能只剩下一半。經醫生評估後,認為陳先生因受糖尿病的病情影響,令他感受不到心絞痛的冠心病常見病徵,最終耽誤病情。在治療上,醫生處方不同種類的藥物及SGLT2抑制劑。一星期後,陳先生病情受控及出院,氣喘的情況亦有明顯改善;而陳先生的病情進一步穩定後,即可接受手術治療。
張志揚醫生提醒,心臟衰竭的治療有不同方案,各有其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