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解碼
2025-02-17 07:30:00

健康解碼|疫後抑鬱情況更加嚴重 新一代藥物助解決問題

分享:
健康解碼|疫後抑鬱情況更加嚴重 新一代藥物助解決問題

健康解碼|疫後抑鬱情況更加嚴重 新一代藥物助解決問題

現在提及新冠疫情,看似過去許久,但社會復常了,是否等於我們的情緒也一定會隨之而復常呢?我們走訪了多個專長處理情緒健康的專業人士,包括精神科專科醫生、註冊社工與漫畫家等,綜合多方觀察,發現疫情後,雖然抑鬱症問題的確較以往嚴重,但幸而近年患者對抑鬱症有所提升,再加上新一代能快速處理抑鬱症的藥物出現,都能夠幫助患者度過難關。

 

累積負面情緒 疫後仍會爆發

「2013年時,抑鬱症患者佔全港3%左右;到了2023年,卻有5.4%青少年和8.6%長者,面臨抑鬱及焦慮症的問題。」精神科專科麥永接醫生直言,抑鬱症的確愈來愈普遍,他說:「很多人問是不是香港壓力太大?這個當然有關。抑鬱症患者除了遺傳、生理等問題外,心理因素亦非常重要,尤其壓力有機會影響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腦部傳遞物質失調,以至出現抑鬱症。」

adblk6

麥醫生表示新冠疫情期間,由於隔離、患病等問題,不少人在長期壓力下累積了緊張、焦慮等情緒,甚至出現抑鬱。「當大家以為疫情過去,可以復常,卻忽略了這些情緒仍然存在,尤其已出現抑鬱徵狀的人,他們腦部曾被抑鬱影響,當外在環境又出現壓力時,可能又會爆發。」

 

關注心靈健康 抑鬱症患者懂得自救

漫畫家彭康兒(Bonnie)是一名關注心靈健康的創作者,她的作品中不乏抑鬱、焦慮、壓力等主題,她發現香港人愈來愈注重精神健康:當她的作品提到友情、愛情、個人成長和情緒處理等主題時,「我經常得到讀者的回應是作品如何令他們的心情變好,令他們的人生、價值觀更正面,有些甚至說我的作品治好了他們的抑鬱症」。這種希望得到外力協助、重回正軌的心,正正就是大眾對抑鬱症加深了認識後,懂得「自救」的表現。

註冊社工、利民會助理總幹事黃建隆博士在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服務,中心主要為市民提供精神與情緒健康支援。現時的服務使用者,愈來愈多人是自覺情緒出現問題而自行求助。「自疫情以來,整個城市都大力去宣揚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市民關注自己的情緒與壓力,這代表現在抑鬱症患者的病識感有所提升:他們愈了解自己出現了問題,就愈多動機尋求協助,更會配合心理社交治療。」

 

新一代噴鼻藥物 最快24小時起效

精神科專科黃璐璐醫生進一步解釋,所謂的「病識感」,其實是指患者知不知道自己患病。如果患者的病識感較高,亦會更易配合治療。黃璐璐指:「治療抑鬱症時,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同樣重要,而兩者都需要患者配合。」心理治療即是認知行為治療與心理分析法;而藥物治療,傳統上會透過不同口服藥物,調整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腦部傳遞物質的失調問題,兩者都需要三至四個星期左右,才會發揮出比較明顯的功效。「現時有新一代的噴鼻式藥物,利用谷氨酸直接增促進腦源性神經因子,有助受損的腦部區域康復,最快24小時就可以改善大腦關鍵區域的神經元連接,對於部分嚴重患者或有強烈輕生念頭的患者,可以說是治療的希望。」

adblk7
精神科專科麥永接醫生

精神科專科麥永接醫生

精神科專科黃璐璐醫生

精神科專科黃璐璐醫生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