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大眾已加深對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理解,知道孩子「百厭」、「扎扎跳」有可能是ADHD的病徵,尤其是男孩會「坐唔定」甚至不時「大打出手」,較容易被家長或老師發現並作轉介,不過有調查發現,女性ADHD徵狀比男性難察覺,其實「多嘢講」和「大懵」等都是常見被忽略的徵狀。
ADHD主要影響患者集中能力、抑制衝動能力及執行能力,患者常見徵狀包括不專心,尤其對不感興趣的領域更難集中注意力,但對感興趣的領域擁有高能量及集中力;欠缺應對生活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婚姻、學業、事業或理財。此外,ADHD徵狀通常在童年時開始出現,大部分會維持至成年以後。
逾九成懷疑個案不曾診治
Let's Talk ADHD、活得妙成年關注協會及專注力促進會今年1至2月訪問了115名ADHD女患者及531名疑似女患者,發現近九成確診者早於18歲或以前已經出現有關徵狀,但只有40.8%於當時被發現及確診;更有高達97.1%懷疑個案至今未曾獲得任何診治,其中36.4%表示不知道提供治療的機構渠道。而在確診個案中,只有77.6%接受治療,其中接受藥物治療居多(81.6%)。
多言等徵狀難判斷
37歲患者Jacqueline自小就很活躍和多言,有時候更會缺乏控制能力,「試過面對喜歡吃的食物會不停食,食到肚痛也停不下來。」但由於她成績優異,家人甚至自己都沒有察覺患病。直至近年成為社工,開始接觸患有ADHD的青少年,發覺他們的經歷和情況跟自己很相似,才意識到自己可能患病。接受藥物及行為治療後徵狀得到控制,也未有出現副作用。她呼籲如有懷疑應及早求助,毋須擔心被標籤或邊沿化。Let's Talk ADHD創辦人霍彩玲指,「ADHD屬於神經生理及高度遺傳的疾病,不論性別的患病機率相若,但據外國研究顯示,其男女確診比率為2:1,即每發現2名男患者才有1名女性確診,情況有待改善。家長及老師應多加注意女孩子有否出現多言、難集中等徵狀,如情況持續則有可能是患病,應盡早尋找專業意見。」

(左起)王玉珍、霍彩玲及活得妙成年關注協會創辦人余啟良。
可影響成長
專注力促進會創辦人王玉珍醫生強調,「ADHD並非小朋友問題,如沒有經過適當治療,會影響患者長大後的社交、生活、家庭及職場等方面的發展,衍生其他心理問題。」該項調查亦發現,有35.7%ADHD女患者同時罹患焦慮症,另有43.9%患有抑鬱症,而同時患有三種病症的亦有18.4%。
疫情亦加重患者及疑似患者的心理負擔,73.1%受訪者倍感壓力或情緒不穩;65.7%受焦慮、抑鬱或暴躁情緒困擾;亦有60.2%感到孤獨和無助。此外,有69.2%受訪者表示,其注意力不集中症狀惡化;而且整體有近半稱上司或同事沒有體諒她們的情況。調查亦指,76.3%受訪者期望接觸更多相關認知教育,亦分別有63.3%及61%期望接受個人心理輔導及獲得政府資源協助。王玉珍呼籲市民做好自我教育,可從權威網站瀏覽有關資訊,切忌諱疾忌醫。

Jacqueline鼓勵ADHD患者正視自己和疾病,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