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上關於ADHD(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的資訊浩如煙海,但對於徬徨的父母來說,太多網上資訊卻未必是好事。尤其對於應否讓ADHD小朋友服藥,網友意見莫衷一是,父母也無所適從。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分享了以下個案:10歲的小明就讀三年級,疫情停課前在校內已有很多問題,例如老師常投訴他上課不專心,幾乎未試過集中精神能夠超過3分鐘。小明媽媽表示,她每次都必須不斷重複指示,小明才能勉強完成一件事。漸漸,小明在校內被標籤為「搗亂分子」,班主任更加公開要求同學不要和小明玩,以免被他「帶壞」。所以,小明愈來愈不喜歡上學,也愈來愈不願學習。若非碰巧疫情來臨,學校停課,相信情況已非常惡劣。

張漢奇指網上資訊太多或使家長難以決定治療方案。
愈問愈猶豫
疫情期間,媽媽帶小明諮詢醫生,診斷為ADHD,醫生建議讓他接受藥物治療。媽媽問了藥名,表示要考慮一下,然後回家上網查看藥物的副作用,又問網友意見等,結果愈問愈猶豫,至今未能下決定。
張漢奇表示,ADHD所指的是腦部功能問題,「患者的腦部發展,比同年齡的小朋友在某些方面較為落後,所以無論在對事物的專注力、控制自己的脾氣,以致其他行為等方面,都會有問題出現。例如有些研究指出,ADHD小朋友腦內分泌的『多巴胺』不足夠,無法有效傳遞約束自己行為的指令,所以患者會出現容易分心、過度活躍、衝動等徵狀。」
專注力難單靠行為治療
大部分家長,都希望行為治療對子女的ADHD有效,但現實並不容易。張漢奇解釋,「行為治療在研究中顯示,對專注力的問題未必有太大幫助。事實上,很難期望媽咪叫小朋友集中、專注些,他就能夠專注;甚至以獎或罰的方法,也未必有效。所以,如果小朋友同時有專注力失調和過度活躍的問題,一般都需要行為治療加上藥物的幫助才會最有效。」

提升腦內多巴胺,或有助ADHD小朋友糾正專注力失調以及衝動等問題。
提高多巴胺
與ADHD相關的腦功能問題,其中一種是因為患者腦前葉功能和其他小朋友相比沒有那麼活躍,所以可借助藥物將他們腦內的「多巴胺」提高,令腦功能隨之提升,就有可能糾正小朋友專注力失調和衝動、過度活躍的問題。張漢奇指,「現時大部分ADHD藥物的療效都很明顯,副作用並不多。但網上資訊很多『知啲唔知啲』,所以常令家長迷惘,建議應向醫生詳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