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空氣污染問題一直備受關注。(互聯網圖片)
「動脈粥樣硬化」是現時最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除了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缺乏運動等傳統高危因素外,過往有大量的流行病學證據,顯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跟PM2.5空氣污染有關,惟問題過去被嚴重低估。中大醫學院研究證實,生活在微細懸浮粒子(PM2.5)高濃度地區的人士,其「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增加8%。而IMT被視為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指標,此數字反映中風和急性心臟病的風險分別增加逾四成。相關研究結果已於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發表。
研究主要作者,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客座教授胡錦生醫生,與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郭志銳教授,分析了於1996至2007年收集的研究數據,當中涉及1,656名香港、澳門及內地多個省市成年人等,透過超聲波量度他們的「手臂動脈血流介導擴張(FMD)」及「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IMT和FMD都可作為早期血管硬化指標,用作預測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生。
團隊發現曝露於最高PM2.5濃度的參加者,與最低的一組相比,頸動脈IMT厚度多8%,而FMD的表現亦較差。8%的IMT差異會令中風率增加41%,急性心臟病發生比率增加43%,相當於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成年人之間所見的IMT差異,反映PM2.5空氣污染長遠而言對健康有重大影響 。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客座教授胡錦生醫生。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郭志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