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迎(左)面對兒子瑨瑨的情況,感到無助,幸得小組支援。旁為彭女士與兒子洋洋。(李卓謙攝)
見證孩子出生,是人生的福氣。但如果孩子早產,身體未準備好便來到世上,小小身軀插滿一條條喉管,父母的心情便像坐上過山車一樣,難免感到擔心和無助。4位熱心的早產嬰媽媽前年成立「伊利沙伯醫院『家友愛』CE9嬰兒家長支援小組」,希望與同路人共渡難關。
伊院內的C9及E9為新生嬰兒深切治療部及初生嬰兒加護病房,不少早產嬰均需要在這兩病房接受治理。而三歲多的洋洋看來與其他小朋友一樣活潑,見到咪高峰便隨手拿起「試咪」。活潑個性早已有跡可尋──26周時已急不及待出世,當時僅重838克,同樣要在加護病房留院觀察15個月才出院,媽媽彭女士憶述,當時兒子身上「無一個位置唔插嘢(導管)」,擔心得每晚以淚洗面,又對前路充滿疑問。她請教醫護人員之餘,又上網找相關資料及參加其他醫院的早產嬰兒會。看到長大成人的早產嬰分享,讓她明白到兒子仍可健康成長,也萌生於伊院組織早產嬰兒會的念頭,終與另外3位媽媽於前年成立「家友愛」小組,支援有需要的家庭。小組目前不但提供育兒貼士,也會陪母親傾訴,又設有「24小時」WhatsApp和facebook群組,方便家長隨時「求救」。彭女士表示,已經開始培訓義工,希望小組未來可幫助更多有需要家庭。
另外,阿迎的兒子瑨瑨於25周時出生,情況並不理想。她指當時最怕與醫生溝通,因不知如何面對兒子病情。徬徨無助,在港又舉目無親,要獨力照顧兒子,只能依賴綜援過活,更曾棲身臨時住所,幸而遇上「家友愛」。各成員扶持她之餘,得知她獲派公屋後,更替她找裝修、傢俬,結果短短半個月便可入伙。她表示,得到其他成員的關懷,就如「親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