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正疾病,本港80歲以上人口中有10%人患上。如果用藥已經無效,或者較年輕患者,會建議盡早以心臟導管消融術處理,阻隔或破壞發出紊亂電流的異常細胞,讓心跳回復正常。本港剛引入的脈衝場消融術,比傳統射頻消融術和冷凍球囊消融術更安全,療效亦相若。
年齡為最大風險因素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心房顫動最主要的風險因素是年齡增長,早前發病時屬陣發性,一般發作會少於24小時,但發展至後期的話,則會變成持續性,甚至永久性。「最危險是心臟未能有效泵出血液,容易於左心耳形成血栓,血栓再隨血液流至腦部可造成中風,中風風險是常人5倍。患者的心臟衰竭、認知障礙、死亡風險也較高。」
傳統消融術或有併發症
用藥是常見治療手段,但有效率只有三至六成半,而且復發率高,故醫生或建議用藥無效的患者做心臟導管消融術,也是較嚴重患者的一線治療。較常見有傳統射頻消融術和冷凍球囊消融術,雖有成功率逾八成,即術後一年都可維持正常心率,但容易傷及其他組織如膈神經、「燒穿」心房和食道,又或引致炎症令肺靜脈收窄。
脈衝場消融術更安全
脈衝場消融術相對較為安全。心臟科專科醫生馮永康解釋,「身體不同組織對於電脈衝的反應不一,於是調整能量發放,便可針對心肌細胞作消融,而不會影響到附近的組織。研究指嚴重併發症如食道、膈神經及肺靜脈狹窄的風險都大大降低。」脈衝場消融術的手術時間亦比傳統方法快,節省近半時間,「如患者情況較嚴重,可同時進行左心耳封堵術,大大降低血栓形成風險,避免中風。」
首度引入本港
嘉諾撒醫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是全港首間私家醫院引入脈衝場消融術,目前已為11名患者治療,效果良好,沒有出現併發症或其他特殊情況。74歲的陳女士在今年1月底突然手痹,前往急症室後確診輕微中風,並有心房顫動。因為覆診期太長,遂自行向私家醫生求診,後來醫生建議同時做脈衝場消融術及左心耳封堵術。現在如正常人一樣,並持續觀察情況,將來有機會停藥。陳女士亦慶幸治療後大減中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