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暴露於紫外線之下或會加速眼睛老化。奧比斯與香港眼科學會的調查卻發現港人護眼意識薄弱,「護眼三寶」的使用量亦偏低,或致白內障、黃斑部病變提早出現,又或長出翼狀胬肉。市民應定期做全面眼科檢查,尤其戶外工作人士須加強護眼意識。
香港眼科學會會長、眼科專科醫生李琬微表示,紫外線是肉眼看不見的光線,愈接近赤道,紫外線指數會愈高,「早上10時至下午3時是紫外線最強烈的時段。空氣愈清新、愈無污染、高度愈高的地方,紫外線就愈強。」
眼睛提早老化
當紫外線能量夠強,便會穿透角膜進入眼球,日積月累之下可令晶體老化變得混濁,形成白內障。港大2018年一項研究便發現,近十年輕白內障患者(30至55歲)增加三成,不少與戶外活動有關。李琬微續指,「視網膜也會受紫外線影響,尤其深近視患者,其視網膜較薄,抵抗力也會較弱,當傷害到黃斑部就會出現中央視力缺失等問題,嚴重可致失明。
日曬、風吹都會刺激到眼睛表面的結膜,而身體的保護機制會令結膜血管組織增生,形成眼翳(俗稱眼枕),並向角膜中央蔓延成為翼狀胬肉,或遮住瞳孔影響視力。
忽略護眼措施
今年8月至9月期間,奧比斯及香港眼科學會以網上問卷形式,調查港人的護眼意識,共有3,037人參與。結果發現,多達57%人眼睛老化風險達中等至嚴重級別,約六成人出現燈光呈矇矓光影、晚上輪廓不夠鮮明、畏光或對大風敏感情況。有16%人每天接觸紫外線達5小時以上,惟於戶外工作或活動時,39%人從不戴太陽眼鏡、30%人從不戴帽或用太陽傘,更有19%人從不使用以上「護眼三寶」。
慎選太陽眼鏡
調查中亦有44%人選購太陽眼鏡時未考慮紫外線標籤,李琬微指,「因為太陽眼鏡減少進入眼睛的光線,瞳孔會變大以增加進光量,如不能過濾紫外線的話,反令更多紫外線進入眼睛,傷害比不戴更大。」故選購時應留意「UV 400」或「100% UV Protection」等標籤,而鏡片顏色以灰、茶、墨線色為佳,因為色差較小,適合長時間佩載。值得留意的是草地、沙灘、雪地分別會反射10%、30%及高達85%的紫外線,宜因應活動選擇合適的眼睛保護措施。
及早治療
63歲的周先生,去年一天起床照鏡發現眼珠出現一點白色,雖未影響視力,但也很擔心,即時向眼科醫生求診並確定為翼狀胬肉。周先生憶述,「過往常在睡前或睡不著時玩手機,沒開燈也沒有調暗手機光線,相信對眼睛傷害很大;另外每日晨運時也沒有做好護眼措施,可能因此致病。」李琬微補充,「幸而周先生及早求診,若太遲才做手術切除,或會留下灰灰白白的印,以及所形成的不規則散光也不會完全復原,永久影響視力。曬太陽雖有不少好處,但應做好護眼措施,以免受到傷害。另外亦應定期做全面眼睛檢查,及早發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