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8-06-11 06:00:00

簡便舌頭操 長者肌弱恐受傷

分享:

傳媒近期報道一名女子在公園免費教授自創的養生健絡功,
先後吸引近千人追隨學習,其中7式「舌頭操」,由於動作簡單、
聲稱可以養生,故不少人憑網上片段自學。但有中醫指,
各招式當中除了其中兩式可引用中醫養生理論解說外,
餘下招式則無中醫論據可援。此外,別以為隨意動動舌頭是小兒科,
也有機會因拉動而受傷,肌肉力量較弱人士及長者要格外小心。

(iStock圖片)

(iStock圖片)

Mona老師示範「攪赤龍」,口腔生出津液後分三小口慢慢吞下。中醫師建議做此動作時,宜心神平靜安定和輕閉嘴唇。

Mona老師示範「攪赤龍」,口腔生出津液後分三小口慢慢吞下。中醫師建議做此動作時,宜心神平靜安定和輕閉嘴唇。

人稱「Mona老師」的陳萬麗,兩年多前開始在不同的公園教授舌頭操,亦有著書推廣。她接受訪問時稱,該套舌頭操是她糅合太極、氣功及瑜伽而自創的,並設計成7個招式,分別為:獅子吼、舔鼻頭、左右伸、捲舌頭、頂上下顎、攪赤龍和叩齒,以上動作除了運用舌頭外,亦拉動頭臉及肩頸等肌肉,達至運動的效果,至於背後有何醫學根據,她亦承認自己並非醫生,故只能以其認知來解釋,舌頭上有許多與五臟六腑相對應的穴位,多動有助養生。

 

運動重點在生津
註冊中醫師呂兆陞(圓圖)指,「唇舌者,肌肉之本」,意即舌頭與全身肌肉有關,其中任督二脈就始於舌根,多活動無疑可健脾,但一般人在飲食和說話時,已可運動舌頭,所以舌頭操的重點不在於如何伸展舌頭,而是部分動作可讓口腔產生津液,將津液吞下則可以滋潤五臟、調節陰陽和排泄廢物等。
他指,在舌頭操當中的「攪赤龍」,與中醫的「赤龍攪海」相似,同樣是舌頭在口腔裡攪動致產生津液;另一動作「叩齒」,以牙齒上下叩擊,按中醫理論「齒為骨之餘」,故該動作可補腎,「因為腎主骨,吞涎便可健脾益津」。但他指,除以上兩套動作外,其餘5式則未能引用中醫學來解說有何功效。

adblk6

 

量力而為 免弄巧反拙
舌頭操動作看似簡單,只運動舌頭及臉部肌肉,但Mona老師亦坦言,有些人初做時,上下顎會感到疲倦,甚至想作嘔,而她的學生年齡層廣泛,大部分為50歲以上,有些是80、90歲長者。
因此,呂兆陞提醒,舌頭操也有受傷危險,故需量力而為,尤其是長者筋絡不通、頸椎有問題或平日缺乏運動者,勉強拉動容易感到不適,「長者的肌肉力量較弱,若過於用力張開上下顎,容易影響下顎關節;吞嚥能力和舌頭控制力不佳者,在運動舌頭時有可能會咬傷,或吞嚥津液時嗆到」,但他指,對中風偏癱者來說,其舌頭肌肉較其他肌肉靈活,多鍛鍊舌頭也是不錯的選擇。

註冊中醫師呂兆陞

註冊中醫師呂兆陞

入App免費拎荷花BB展入場券

免費拎荷花BB展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