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不同部位的血管出現栓塞,會引致不同疾病,例如腦血管栓塞會中風、冠心動脈栓塞導致心肌梗塞;肺動脈也有可能栓塞,嚴重的話可以令右心衰竭而致命。
心臟科專科醫生方恩恆表示,人體的循環系統分動脈系統和靜脈系統,「心臟泵血會通過動脈將氧氣、養分供應全身;然後經靜脈回流到右邊心臟。右心會再泵血,經過肺動脈到達肺部交換氣體,之後再回到左心形成一個循環。」當深層靜脈血管出現栓塞,部分血栓或會脫落,並隨血流去到肺動脈,引致肺動脈栓塞。
徵狀有輕重之分
肺動脈栓塞常見徵狀包括氣促、心口痛,方恩恆續指,「視乎有多少肺部血管受影響,症狀嚴重程度也有不同。例如輕微的會感到『頭輕輕』,較嚴重的話會因為供血不足而暈倒;若部分肺組織因供血問題壞死,更可能咳血;最危險是當血栓阻塞肺動脈,令右心泵血壓力大增而導致衰竭的話,便會有生命危險。」由於深層靜脈血管栓塞與肺栓塞息息關,患者或同時出現一邊腳紅腫熱痛。
由於徵狀頗常見,增加了診斷的難度,而患者亦未必察覺事態嚴重,往往到血壓低、暈倒等情況才急症入院。方恩恆指出,「醫生會為患者驗血,檢測心臟酵素、BNP,前者偵測心臟肌肉有否受損,後者屬心衰竭指數。另外會做心臟超聲波及影像掃描作出診斷。」
血栓形成原因
血栓在血管內形成,主要原因有三。
1. 血流靜止:急性入院例如斷大腿骨、又或做完手術,須住院幾天並且不能下床。
2. 凝血系統問題:癌症患者、服食荷爾蒙補充劑或避孕藥、孕婦,加強了凝血功能。
3. 血管內壁受損:血管內壁受損會釋放一些物質,令血塊更易形成。情況較少見。
依風險選擇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則根據患者的死亡風險而有所不同,並分兩個部分。方恩恆解釋,首先考慮的治療方法是用薄血藥,包括新型薄血藥,一般來說對於低風險病人用薄血藥已足夠,「至於高風險病人,則須接受溶栓治療,用較強力的通血管藥,惟或有出血的副作用。不適合溶栓治療的可考慮手術,可以是開胸拿出血栓,或者用導管經靜脈去到血栓位置將它吸走,如果導管未能到達,也可在肺動脈釋放通血管藥物,再以超聲波加快藥物滲透。藥物劑量是溶栓治療的20%,相對較安全。至於中高風險的患者,目前趨勢亦是用導管手術去處理血栓。」
跨專科協助病人
肺動脈栓塞的診斷和治療相對複雜,外國提倡建立「肺動脈栓塞應變團隊(PE Response Team)」,以評估患者風險及適合的治療方法,香港亦開始跟隨,以伊利沙伯醫院為例,就有急症科、深切治療、放射科及心臟科醫生幫助高風險病人。患者要預防復發,方恩恆建議,除了按醫囑用藥之外,如乘搭長途飛機,記得保持水分充足,每幾個小時要起身走一走;肥胖患者則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模式和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