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5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痛風關注日」,不知道大家對痛風這個疾病有多熟悉呢?201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香港的痛風患病率接近3%,即大約每100人當中就有3人受痛風困擾。仁安醫院風濕科專科醫生馬繼耀,希望藉着關注日的到來,帶市民一探這個疾病的真面目。

馬繼耀指,痛風發作與都市人的生活習慣有關,因此相關的健康問題例如超重等,都不容輕視。
馬繼耀解釋,當血液中的尿酸水平過高,就會形成結晶並積聚於關節內,從而引起組織發炎,導致痛風。痛風通常會引致急性關節炎發作,大多數涉及單一關節,患處會突然變得紅腫及劇痛,並在隨後一段時間好轉。
中年男士為高危族
一般受痛風影響的患者多為40歲以上,其中以男士為主。馬繼耀指出,「如果經常喝酒,並且有進食高『普林』食物的習慣(例如內臟、貝殼類海鮮等),都會增加患上痛風的風險。」如果本身已經患有慢性腎病、血科或腫瘤科疾病等,更要多加留意。
治療黃金期
馬繼耀提醒:「如果一年內急性痛風發作超過2次、除關節炎外還有痛風石形成,又或是出現尿石症等,患者應盡快找醫生諮詢。如果拖延治療,痛風有可能導致無法復原的關節變形,甚至骨骼侵蝕。」
新藥減副作用
「第一線的降尿酸藥物是『別嘌醇』,已沿用了一段時間,也幫助了很多患者。不過其副作用是有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嚴重的話患者甚至會有性命危險。」馬繼耀續稱,「新一代的降尿酸藥物『非布司他』,不論是降尿酸效果,以及可能產生的副作用,都比前代藥物表現要好。」不過,馬繼耀亦強調,血液內的尿酸理想水平為低於6mg/dL,如果服藥後仍不能達標,有必要再次請教醫生,謹慎調整降尿酸藥物的劑量。

患者應避免飲酒、進食動物內臟、過量的魚類和冬菇等。
對付痛風三大要點
˙多做運動,少喝酒及少進食高「普林」食物。
˙醫生或會處方非類固醇的消炎藥物或秋水仙鹼來緩和急性病徵。
˙患者需要控制血液中的尿酸水平,醫生或會處方降尿酸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