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治療過後或需要臥床休息,但原來這可能會反招血管健康危機。心臟科專科伍諾行醫生指出,癌症患者出現靜脈血栓的風險較一般人高4至7倍,特別是胰臟癌、肺癌、腦癌、卵巢癌等患者,原因包括癌細胞造成的影響、長期臥床等,而一旦血栓隨血流進入肺部血管,有機會導致可致命的肺栓塞。
癌細胞影響凝血系統 延誤治療或須截肢
靜脈血栓是指靜脈中有血塊形成而阻塞血管,伍醫生指出:「癌細胞釋放的組織因子或會啟動凝血系統,令到身體處於一個高凝血狀態,較易形成血塊。根據研究顯示,癌症患者中,有5至20%人會患上靜脈血栓。」除此之外,癌細胞體積越大,越容易因阻塞血管而影響血液流動,造成血塊。加上不少癌症患者也有機會進行手術,手術後的長時間臥床也會令血液流動減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
大部分患有下肢靜脈血栓的患者單側腳會出現腫脹、疼痛、發紅等症狀,若病情得不到及時處理,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包括引致屬於罕見症候群的下肢急性廣泛靜脈血栓。如患者因血管中有多塊血栓而致下肢壞死,需及時進行截肢手術避免問題繼續蔓延。另一個嚴重問題是,如患者出現心跳快、氣喘、胸口痛,血栓可能已脫落並隨血液循環進入並堵塞肺部血管,誘發肺栓塞,有機會致命。
抗凝血治療有效阻止血塊形成 口服藥相沖較少
適切的治療是避免嚴重健康風險的關鍵,抗凝血藥物是主要治療方案,包括注射肝素針劑和較常用的口服抗凝血藥,此類藥物分為傳統及新型,傳統藥物限制較多,多種食物和藥物有機會影響藥效,亦需定期抽血檢查凝血水平。
而現時新型口服抗凝血藥除了毋須頻繁抽血、較少飲食禁忌外,更有研究指出,其成效與肝素針劑的效用相若,副作用亦較傳統口服藥少。但若患者出現高危的肺栓塞,則需服用溶血藥或進行手術,避免病情加劇。伍醫生加以解釋:「藥物治療固然重要,但患者仍需均衡飲食、攝取足夠水分、保持一定運動量,雙管齊下才能有效減低靜脈栓塞出現。」
伍醫生分享一名中年女士進行腦部腫瘤切除手術後約5至6日後出現氣喘、心跳加速及血壓低等症狀,經超聲波和電腦掃描後發現右心房脹大及大量血塊栓塞於肺動脈。醫生先替患者注射肝素針劑,惟效果並不顯著。及後患者與醫生商討後決定做微創手術將血塊盡快移除,手術後患者氣喘及心跳過快的問題很快得以改善,其脹大的右心房心室亦縮小變回正常。患者其後服用新型抗凝血藥作治療和預防作用,沒有出現任何副作用的情況。
以上資訊由伍諾行醫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