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份抑鬱症患者會出現情緒鈍化,意指他們無法感到開心,在思想及行為上失去動力,久而久之減少社交,孤立自己。近年的研究指出,情緒鈍化除了是抑鬱症的徵狀外,亦可能是抗抑鬱藥物的副作用,因此患者接受治療期間必須定期覆診評估藥物成效,有需要時可轉用新型藥物,避免情緒走向深淵。
20多歲的小琳(化名)大學畢業後因求職壓力及身份的轉變,誘發負面情緒及失眠等徵狀,結果確診了抑鬱症。她在服用抗抑鬱藥物後,雖然負面情緒有所改善,但是她發現自己彷佛連開心的感覺也失去了,就連平日最愛的網球也不願參與,因為就算打得再好也沒有樂趣的感覺。醫生評估過她的病情,認為她了無生趣是情緒鈍化所致,於是為她轉用另一藥物,再配合認知行為治療,讓她重拾動力。
所謂情緒鈍化,是指人對外在變化產生的情緒減弱,生活好像被絕緣體包圍一樣,變得麻木及反應減弱。精神科專科汪嘉佑醫生指出,經歷情緒鈍化的患者對任何事情也失去動力,由於欠缺正面情緒的反饋作用,無法感到開心,因而會減少與人接觸及參與活動。
了無動力 與人逐漸疏離
甚麼原因會令人情緒鈍化呢?汪醫生稱,它是抑鬱症其中一種徵狀,亦可以由其他精神科疾病如思覺失調症及柏金遜症所致,原因與腦部化學物質失衡有關。另外,傳統抗抑鬱藥物(例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雖然能有效控制抑鬱症狀,但有機會服用一段時間後,產生情緒鈍化的副作用,故此抑鬱症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應定期覆診,以評估藥物副作用。
許多抑鬱症患者未必為意情緒鈍化的影響,惟汪醫生指如這種狀況持續,或令抑鬱症的康復較慢,甚至局限生活質素的回復。「情緒有非語言性溝通的功能,同時能維持社交動力,但當一個人做事時失去開心及回饋感覺,不止令工作及生活受到影響,學習能力亦會有所下降。」他補充,如抑鬱症患者接受治療期間出現類似情況,可盡早尋求醫生協助。
多機制藥物 減少情緒鈍化
雖然醫學界未完全了解抑鬱症與情緒鈍化之間的因果關係,但相信單靠血清素作用的藥物未能足以平衡所有神經傳遞物質系統,導致情緒好轉但未能有效提升動力及樂趣感。汪醫生說,現時有些新一代多機制抗抑鬱藥物(Multi-modal)經臨床證實可減少情緒鈍化的程度,為患者處方藥物時,會視乎其需要及病情嚴重性,因應不同階段用藥以緩解相關徵狀。
除了藥物治療,汪醫生鼓勵患者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對抗逆境︰「這類治療有助患者理解自己的想法、情緒和行為之間的關係,從而改善有關的症狀,長遠幫助他們正面看待情緒問題。」他又建議患者,保持有規律的作息,並可參與一些音樂與視覺藝術的活動,讓情緒更易被感受及表達。
汪醫生提醒,治療抑鬱症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並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