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HD用藥與行為治療竅門
ADHD即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雖然無論小朋友或成年人都會有這病,但小朋友患者無疑是最受關注的。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表示,治療ADHD時藥物和行為治療都有機會用到,而家長各有須注意的地方。
張漢奇指出,有些家長帶疑似ADHD的小朋友見醫生,是因為看到其他小朋友接受診斷和治療後改變很大,沒有那麼百厭、專注力提升、不再搗蛋,「但當然,也有部分家長對於治療有顧慮,特別是標籤效應,擔心確診ADHD之後學校會如何處理自己的孩子?別人會怎樣看自己的孩子?將來升學就業會否受到影響?諸如此類。幸好近年社會接受ADHD的程度大大提高,一般學校對班中有幾個ADHD小朋友都不會特別介意,加上不少個案接受診斷和治療後有明顯改善,所以近年家長對於治療的接受程度也大大提高了。」

張漢奇指現時社會對ADHD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
治療黃金期
治療方面,不時有家長問甚麼年齡是「治療黃金期」,「我不太認同ADHD有治療黃金期,」張漢奇說,「因為對於小朋友來說,就等於一棟大廈打樁,若樁柱打得不好,大廈便很難築得穩固,所以我傾向盡早由專業人士介入處理ADHD,而不是斟酌於治療黃金期內處理。」
副作用輕微
現時最常用的治療ADHD一線藥物,是中樞神經刺激劑,張漢奇表示,「因為現時相信這病是腦前葉的傳導物質分泌失調,而服藥是希望糾正這情況。這類藥物一般很有效,亦可能有幾方面的副作用,第一是服藥後胃口有輕微影響,不太想吃飯,小朋友會稍為消瘦;第二是有機會影響睡眠。幸好,這年代相關的藥物已十分進步,只要完全和醫生配合,大部分上述的副作用都比較輕微,不會帶來長期影響,反而改善ADHD的效果就相對比較明顯。」
按需要選擇
藥物的選擇也很重要,因為有些ADHD藥物效力只維持數小時,有些則可維持8小時以上,甚至有些可維持全日,所以家長可視需要作出選擇。張漢奇舉例,「如小朋友的ADHD問題主要影響課室內的秩序,服藥時可集中針對他上課的時間。但有些可能在學校上課問題不大,反而回到家中就過度活躍和衝動,也不肯做功課,和兄弟姊妹不停吵架,父母可能希望有較長效的藥物治療。所以選擇藥物時醫生會向父母了解小朋友具體情況,以及父母最大的關注,才作出適當的選擇及調整。」

以獎賞作行為治療,準則必須清晰才有理想效果。
準則要清晰
至於行為治療,張漢奇表示最重要是:清晰。「一般建議以獎賞作為行為治療,而避免用懲罰。即小朋友能夠做到某些要求,就會獎賞,做不到的時候就會得不到獎賞。例如ADHD小朋友坐不定,家長可定下準則:如果你能夠坐定定20分鐘做好功課,便可以有10分鐘的玩耍時間,以及可以吃雪糕。這樣便十分清晰了。家長切忌只是說『如果你乖些便可以怎樣怎樣』,如何才是『乖些』呢?小朋友其實覺得很不清晰,所以治療的效果也可能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