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4-05-31 04:31:53
日報

傳媒轉型|憂紙媒10年內續減 新聞學者指傳媒須轉型一站式平台

分享:
浸會大學新聞系系主任 李文

李文認為,若紙媒未能轉型,未來10年內仍會有紙媒陸續結業。(蘇文傑攝)

接連有紙本傳媒結束,媒體數碼轉型迫在眉睫。浸會大學新聞系系主任李文接受專訪時表示,本港媒體數碼轉型速度較外媒為慢,「而家睇報紙嘅都係50歲以上」,憂慮未來10年內未能轉型的紙媒會逐步減少;新聞媒體面對社交媒體和人工智能等挑戰,未來必須「跟住受眾走」,轉型成為滿足不同需要的多功能平台,並透過舉辦活動等「副業」留住受眾。

記者︰曾偉龍

新聞媒體 數碼轉型

李文建議傳媒「跟住受眾走」,在新聞平台滿足受眾需要。(鍾式明攝)

浸會大學新聞系系主任李文接受《am730》專訪時指,外國新聞媒體早於10年前已開始數碼轉型,但本地傳統新聞媒體轉型較慢。他慨嘆本地紙媒讀者嚴重減少和老齡化,「而家睇報紙嘅都係50歲以上,我自己都好耐冇買報紙」。他擔心隨廣告和讀者減少,未來10年內未能轉型的紙媒數量將逐步減少,「喺轉型中會淘汰多啲(媒體)」。

李文分析,傳統傳媒受到人工智能興起和社交媒體盛行等因素挑戰,例如Google、Facebook和YouTube 等搶走新聞流量,嚴重打擊傳媒,「年輕人話睇咗新聞,只係睇新聞 IG post (Instagram 帖文),連新聞嘅基本元素都唔知道」。

傳統媒體近年已轉型一次,以網上即時新聞回應24小時電視新聞。李文慨嘆,「只不過轉型完又有Social Media(社交媒體)」,但傳媒過度依賴社交媒體接觸受眾,形同「慢性自殺」,因演算法可隨時修改,致令傳媒前功盡廢,故要想辦法將受眾留在新聞平台,才是上策。

李文建議,媒體必須「跟住受眾走」,製作受眾感興趣的內容,舉例受眾對深度新聞和嚴肅新聞興趣缺缺,便要撰寫更精緻的報道,或製作懶人包和生活化新聞,表達上則多做資訊圖表和互動內容,並加強數據新聞,「令到佢一定要入嚟(平台)睇」。他續指,平台除提供新聞資訊,亦可考慮提供其他有用資訊和功能,與服務結合,舉例在旅遊新聞旁附有旅遊資訊,亦可在媒體平台推出網購等,「知識分子報紙(平台)可以賣書,或者文藝」,而外媒的拼詞遊戲吸引讀者每日登入新聞平台,港媒亦可考慮引入互動遊戲。

他又稱,傳媒亦可經營與新聞相關的「副業」,例如可舉辦峰會講座等活動,兼營出版業務,如客戶出書,「HKTVmall 係一個反面例子(由傳媒轉型網購平台),但證明可行……佢傳媒都唔做喇」。

adblk6
浸會大學新聞系系主任 李文

李文指出,「新聞迴避」是全球現象,港媒應反省,並嘗試改善。(蘇文傑攝)

人工智能 AI

人工智能科技改變各行各業,李文透露,浸大新聞系亦加入人工智能科目。

勉傳媒反思新聞迴避原因
倡加強培訓善用AI

全球新聞業不景氣,據報道美國今年1月份已有逾500記者被解僱,當地傳媒業歸因於「新聞迴避」(News  Avoidance),指受眾不想觀看關於疫情或戰爭等令人不開心的新聞。浸大新聞系系主任李文指,「新聞迴避」是全球現象,但香港傳媒人需要反省受眾迴避新聞的因素,「如果新聞唔係客觀公正,講一半、唔敢講,唔可以怪責人哋逃避你」,其次改善新聞的表達方式,例如使用吸引的配圖,避免冗長的文章,以及用圖表清晰地呈現資訊等。坊間有人工智能寫稿取代記者的說法,李文認為,AI技術有危亦有機,外國媒體以AI取代人手撰寫簡單的財經新聞,騰出人手撰寫分析報道,AI亦可協助記者將訪問錄音轉為文字檔案,提高記者生產力。他透露,浸大新聞系本學期已經開設使用AI協助製作新聞的科目,教導學生如何輸入「提示(Prompt)」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工作,以及潛在的傳媒道德問題。他又建議,港媒應加強員工培訓,避免在使用AI技術上落後。

至於未來香港新聞的趨勢,李文認為,隨住更多內地人來港,加上大灣區融入,更多港人北上消費和生活,香港新聞將會有更多關於新來港人士的需要的報道,以及更多與大灣區相關的生活資訊,例如消費和置業。
 

amJetso送太興鮮臘腸 👇立即按此參加

amJetso送太興鮮臘腸,立即按此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