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
中國科學院在2017年底成功培育出全球首對體細胞(somatic cell)複製獼猴「中中」及「華華」後,近日再宣布,成功以CRISPR/Cas9基因編輯及體細胞複製技術,「創造」出全球首批5隻被剔除調控晝夜節律(生理時鐘)基因「BMAL1」的有病複製獼猴(圖),以助研究人類睡眠障礙及抑鬱症等疾病的治療和藥物。相關基因編輯複製病猴成果昨在中科院旗下英文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網站發表。
據悉,深圳南方科技大學前副教授賀建奎,曾以相同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人類胚胎。內地傳媒引述中科院相關研究人員介紹,團隊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首次利用該基因編輯技術剔除猴胚胎的BMAL1基因,在2016年培育出5隻小猴,並在半年後對5隻小猴展開一系列實驗,但由於5者症狀各異,包括晝夜活動紊亂、睡眠障礙、焦慮及精神分裂等,並非理想實驗對象,於是團隊採集一隻睡眠最紊亂的一歲半小猴的體細胞進行複製,最終分別在去年7月、9月及10至12月,「製造」出5隻基因編輯複製病猴,當中最「年長」的已經斷奶,亦已出現BMAL1基因缺失的相關症狀,「我們會在它10個月左右時開展相關實驗分析」,而最後一隻出生的小猴,則因感染肺炎不幸夭折。
取代白老鼠提高研究效率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稱,雖然國際慣用白老鼠進行藥物研究,但生理時鐘紊亂、抑鬱症等精神及腦部疾病,難以利用屬於夜行性動物的白老鼠研究,而獼猴的大腦結構,以及認知和生理功能,都與人類相近,故以「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作實驗,理論上藥物研發的成功率及速度均會提升。他還稱,目前正準備研製帶神經退化性疾病、精神分裂、孤獨症等致病基因的複製猴,「不久後,免疫缺陷猴模型、慢病猴模型、腫瘤猴模型、內分泌紊亂猴模型以及肥胖和糖尿病猴模型也將陸續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