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亮在石鼓洲康復院接受1年戒毒療程後,成功戒除毒癮,並重返該地輔導戒毒人士。
西九文化區上月舉辦的電子音樂節驚傳淪為毒品派對,4名青年1死3危殆,年輕人吸毒問題再受關注。有戒毒機構直言,儘管政府呈報的吸毒人數錄得下降,但青年吸毒問題愈趨隱蔽,更難找出吸毒人士,令吸毒者「毒齡」延長,禍害更大。有個案曾在家中隱蔽吸毒14年,戒毒後追悔浪費青春,勸勉年輕人「堅拒第一啖,食一啖就係一世。」
文:葉兆臻 攝:黃文山

香港戒毒會為自願戒毒人士提供戒毒療程。
就在西九電音節懷疑毒品奪命案的前一天,禁毒處公布上半年本港吸毒情況統計,整體吸毒人數為3,994人,較去年同期下跌兩成;首次被呈報吸毒的人數為758人,當中一半為21至35歲年輕人士。儘管吸毒人數錄得跌幅,但該處直指情況不容樂觀,強調吸毒年輕人比例仍高,並有隱蔽吸毒趨勢。
35歲的阿亮曾是隱蔽吸毒者,吸毒長達14年,「17歲第一次,同同學去表哥屋企玩,食大麻,佢哋叫試下咪試,真係廣告嗰句『係咪朋友先?』跟住就開始同佢哋去Rave Party(音樂派對),開始食K仔(氯胺酮)、搖頭丸……好奇囉,嗰陣我知白粉會上癮,但唔覺得呢啲會,覺得有得玩最緊要。食完個人好飄,覺得一切都美好,可以逃避現實……」
以為不會上癮變成心癮,繼而毒品成癮,「一個星期去四、五晚夜場;由一日四分一粒慢慢變一粒、一日兩三啖K,變成一日成日都索。」即使夜場陸續倒閉亦無阻吸毒,「夜場少咗就喺屋企吸,毒品收埋喺屋企,阿媽搵唔到嘅地方,有時阿媽見到,以為我飲醉酒。」一時的快感,卻換來長期的副作用,「身體跟住頂唔順,成日胃痛、小便痛,一晚要去七、八次廁所,但唔識死,等身體好啲又食過。」
「到咗31歲,終於阿媽報警拉自己個仔。」吸毒14年後,阿亮入住香港戒毒會石鼓洲康復院戒毒,「原本入去都只係當休養,係到咗第一次家人探訪,第一次好清醒、正面咁望阿媽,以前我成日低頭,唔想佢睇到我吸毒。佢好蒼老咁喺度喊,嗰刻我先真正醒,嗰刻下定決心。」在石鼓洲一年後,阿亮重返社會,目前在該會負責輔導工作。「我而家同阿媽可以傾好耐偈,佢好放心,我終於識諗……諗返以前,浪費咗好多時間,我會勸年輕人,真係唔好食第一啖,一食就一世。」

關注跨代吸毒
香港戒毒會署理社會福利總監鄭妙娜(圓圖)表示,隱蔽吸毒者有年輕化、甚至跨代吸毒趨勢,「最細8、9歲都遇過,部分父母係吸毒者。隱蔽吸毒者好多時唔覺得吸毒有問題,或者覺得唔影響人,其實一樣危害健康、甚至因精神問題而有嚴重後果。」鄭承認,找出隱蔽吸毒者有難度,「主要靠外展服務,除咗吸毒者自身醒覺,家人角色好重要,好多時靠家人察覺問題。」至於「跨代」吸毒問題,滙豐香港社區伙伴計劃資助該會的「兒童學習加油站」計劃,跟進戒毒康復人士子女的學習進度,希望改善下一代的生活環境。鄭妙娜呼籲有需要人士及早求助。
(香港戒毒會熱線:2574 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