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行跡」發起以電話應用程式掃瞄城市文物(蘇文傑攝)
城市文物是歷史重要見證,若無妥善紀錄,消失後便追悔莫及。民間保育組織「香港行跡」上月發起「我們的文物自己SCAN」活動,呼籲公眾用3D掃瞄社區中的各式文物,例如界石、界碑、舊郵筒和舊街牌等,以民間力量保育官方未有記錄的文物資料。「香港行跡」創辦人何文傑指,現時官方對界石等城市文物欠缺紀錄和保育,未來計劃建立公開數據庫。
記者︰曾偉龍
3D掃瞄是記錄文物的手段之一,惟器材成本不菲。民間保育組織「香港行跡」發現遊戲Pokemon GO的開發商推出應用程式Scaniverse,讓用戶用智能電話快速3D掃瞄地標或戶外物件,並上載至應用程式地圖上,且3D模型效果不俗。「香港行跡」於1月22日至2月14日發起「我們的文物自己SCAN」活動,呼籲公眾利用該免費程式,自行掃瞄及上載界石、界碑、紀念碑、奠基石、舊式英國郵筒、T字街牌和煤氣街燈等城市文物,並分享至地圖供公眾查閱,製作民間版文物地圖
民間欠資源難作專業3D掃瞄
「香港行跡」創辦人何文傑2月初接受《am730》訪問時表示,城市文物記錄香港不同時期的發展和變化,惟界石、界碑等城市文物地位不似歷史建築,未被官方記錄和保護,珍貴歷史有機會在城市發展中消失。他又指,現時官方和學術界有對文物作3D掃瞄記錄,但有關紀錄未必公開,民間無從查閱,而傳統3D掃瞄的器材專業,成本較高,民間資源有限,不可能負擔。
何文傑表示,遊戲商開發的Scaniverse程式免費讓公眾使用,原意收集地標的3D模型資料,再用於遊戲中,由於3D掃瞄效果理想,並僅需一部智能電話便可操作,適合民間掃瞄文物。他又指,遊戲商有動機持續維護和提升系統,資料亦容許公眾使用,更有利長期保存資料,「Facebook、網站,可能幾年後就冇人睇……我哋做個網站,(若)冇畀錢,幾年就冇咗」。
掃瞄有趣文物留下紀錄
「香港行跡」另一創辦人林曉欣則表示,城市文物種類繁多,日常生活中每天見到的物品,當有一天突然消失,人們才會回想其歷史價值,舉例去年拔萃男書院指示路牌被拆除後引起迴響,校方最終重置新指示牌,「如果影低咗,至少可以保留(3D模型)」,故希望公眾可自行掃瞄身邊所有有趣的物品,因未來亦可能有歷史價值。
林曉欣表示,新版的Scaniverse程式推出「潑濺(Splat)」功能,可產生⾼質素的3D模型,用戶只要開啟程式,用電話鏡頭環繞文物360度拍攝,確保每個角度都有足夠的影像重疊,再上傳至系統,系統會根據電話的GPS定位標記在應用程式地圖上,經過處理10至15分鐘便能上傳,毋需額外設備,做法簡單,但免費程式亦有限制,例如文物細小複雜的紋理未必完全呈現,大型文物則難以完整掃瞄。她說,公眾除可上載3D模型,亦可跟隨地圖標記尋找文物,令學習歷史變得有趣。
鏡頭距離十分關鍵
《am730》記者測試用該程式掃瞄界石,在界石四周轉一圈後,再於界石正上方描瞄,基本上已覆蓋文物,過程約十多秒,再用數分鐘時間便可上傳至系統,但鏡頭與文物的距離十分關鍵,如空間不足,則難取得完美影像,而附近環境亦會被掃瞄記錄。
何文傑表示,活動1月下旬啟動後,至受訪當天已收到數十份掃瞄資料,未來會舉辦工作坊和講座,教導公眾掃瞄文物,未來亦或發起掃瞄全港舊郵筒和街牌,製作公開數據庫和電子互動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