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人士的需要經常受到輕視,在香港流通超過10年的無障礙鈔票,其中供視障人士辨認的「點字」、「手感線」,以及「凹凸銀碼」,隨著時間洗禮而逐漸磨損,令視障人士在找續時倍感壓力。本報邀請視障人士親身實測,結果發現辨認鈔票的成功率只有四成多;若鈔票太舊或被沾濕,辨認難度便會大增。有視障人士組織指,現時是合適時機提升鈔票的無障礙水平,以達至傷健共融。
紅色是100元紙幣,綠色則是50元紙幣,對一般市民而言,這是辨認鈔票的最快方法。不過,對於全港逾17.4萬視障人士來說,這卻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雖然金管局早在2010年已推出無障礙鈔票,但鈔票上表面上的點字、兩側的手感線,以及標示鈔票面額的凹凸銀碼特徵,在推出後兩至三年已慢慢被磨損。是次接受訪問的「麵包」,屬於先天失明人士,他憶述無障礙鈔票推出初期,只需用一、兩秒時間即可分辨不同面額鈔票。時至今日,因鈔票無障礙物特徵近乎消失,「麵包」目前已難以透過觸感方式辨認鈔票面額。他說:「收番嚟嘅銀紙,好彩嘅話,10張有3、4張可以摸得出,其餘只能一味靠估。」
身邊多名視障人士被騙
麵包又指,鈔票無障礙特徵磨損,令他身邊多名視障友人在日常現金找續時被騙。當中一名70歲的呂婆婆,曾在街市買餸時,被檔主以500元當100元騙取金錢。另外,亦有女士付50元欲購買20元的兩餸飯,卻不獲找續,「佢50蚊有用特別摺法去做記認,但找續時,店員死都話係20蚊唔肯找錢畀佢,佢都無可奈何。」他指出,在使用現金找續時,不少視障人士會害怕找錯錢,而倍感壓力。他說,折衷方法除了只向相熟店舖購物,亦會盡量使用手機電子支付,例如八達通等,「好處係智能電話可以讀返個交易金額出嚟,但就唔一定個個視障人士都識用手機。」
記者於是邀請「麵包」即場實測,看他能否辨認出11張面額分別為500元、100元、50元、20元及10元於的流通鈔票。只見他眉頭緊皺,一邊用手來回地在鈔票的四角仔細撫摸,一邊喃喃自語:「呢張係20蚊?唔係……好似50蚊,張銀紙咁舊摸唔到啲特徵喎,真係畀佢玩死我!」
實測成功率只有約四成
結果,「麵包」用了將近兩分鐘,才能辨認出500元及100元鈔票,而50元及20元鈔票他則舉手投降,只能靠估,結果成功率僅達四成。他苦笑表示:「因為50蚊同20蚊嘅大小差唔多,所以真係好難摸得出,只好靠撞。」「麵包」直言,平日實際找贖時間只有數秒,在電光火石之間,視障人士辨認鈔票難度會更高。
記者再邀請「麵包」參照日常生活習慣,到附近店舖購買數件糕餅,並以100元付款。結果,因為找回來的鈔票甚皺,辨認極具難度,「麵包」只能依靠好心店員告知鈔票面額。他說:「所以有唔少視障人士只會袋一、兩種面值嘅紙幣出街,方便畀錢。而找返嚟嘅錢,就會放另一個袋,返到屋企先慢慢分。」
組織倡引入手提讀鈔機
香港失明人互聯會總幹事盛李廉指出,本港約有17.4萬名視障人士,佔全港人口數目2.4%。他指,現時無障礙鈔票推出將近10年,是合適時機作出檢討,「尤其後天失明人士,好多時都係因病而失去視力,而且年紀亦較大,所以手指觸感無咁敏銳。對佢哋嚟講,無障礙鈔票特徵唔明顯,就好似已經還原基本步,要自己諗辦法找續。」盛李廉促請金管局可參考外國做法,引入手提讀鈔機,或研發可辨認鈔票的手機應用程式,方便視障人士,提升本港鈔票的無障礙水平。
金管局回覆指,一直積極關注視障人士的需要,並適時推出新措施,方便他們識別港元鈔票的面額。由於點字、手感線及凹凸銀碼,可能會隨著鈔票的長期使用而磨損,所以同時引入歐元區及澳洲等國家採用的量鈔器,方便他們有多一個方法識別面額。金管局又指,流通鈔票的質量可能會影響其防僞及無障礙特徵,因此當鈔票回流金庫,發鈔銀行會剔出殘舊的鈔票即時銷毀,並適時推出新鈔替代。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