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現時有43個私人船隻繫泊設備區,供船主申請停泊。申訴專員公署主動調查發現,海事處未有規管泊位分租問題,前年更刪除相關法例規定,令既得利益者作「利潤高,零風險」的生意。公署直言對海事處的監管制度「非常震驚」,批評處方變相令設備擁有人長期佔用公共資源,將泊位變成生財工具,建議處方檢討或修訂相關法例。

申訴專員批評海事處對遊艇泊位分租視若無睹。(蘇文傑攝)
海事處現時於全港水域設有43個私人船隻繫泊設備區,可供1,921艘船隻提供私人泊位,船隻需獲得海事處的書面允許,才可在有關區域停泊,而條例訂明只可供「指定船隻」停泊,不可出租予其他船隻。不過,根據海事處2013年的核查結果,逾四成繫泊設備並非由擁有人船隻停泊,分租情況普遍。
申訴專員公署調查後發現,海事處在2008至2013年期間,並未就分租問題執法,公署批評處方對違規分租情況視若無睹,令相關條款形同虛設。海事處經諮詢法律意見後,於2017年年底刪除「指定船隻」使用泊位的規定,並回應公署稱現行法例容許分租,而繫泊設備為私人財產,故不涉及利用公眾資源謀利。
分租利潤達16倍
申訴專員劉燕卿批評做法「合法不等同合理」,指即使繫泊設備為私人財產,但水域位置屬公共資源,處方做法令公共資源長期遭既得利益者濫用,作「利潤高,零風險」生意。她又指出,海事處過去24年,從未調整租泊行政費,令費用遠低於市場價值。公署以一艘11米長的船隻為例,白沙灣繫泊設備區的每月收費為210元,但在社交媒體上發現分租月費高達3,500元,利潤高達16倍。劉燕卿指建議處方檢討或修訂相關法例。
泊位供不應求 輪14年仍無位
此外,遊艇泊位亦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現時43個繫泊設備區,41個已經爆滿,輪候個案累積逾500宗,有個案更輪候長達14年仍未有泊位。劉燕卿指出,海事處在去年2月前批出的書面允許,並無訂明有效期限,申請者可無限期使用繫泊位置;即使之後設立3年租約期限,申請人亦可無限次續約,加上處方允許出租泊位,令設備擁有人欠缺誘因主動放棄泊位,減低泊位流轉機會。劉燕卿認為海事處可於書面允許中加入有效期,期限屆滿後收回並重新編配。
海事處回應指,大致接納報告中的建議,處方已聯同運房局就私人繫泊設備的政策及法例條款展開內部檢討,而為改善泊位的供求情況,處方過往數年在不同區域規劃增加約1,000個新私人繫泊設備位置,並已陸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