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奕釗攝)
消費者委員會檢視市面上38款能量棒及小食棒產品的營養標籤,發現兩者形貌相似,而且營養成分相近,包括有逾九成樣本屬「高糖」、逾三成屬「高脂」;另有近四成半樣本為「高蛋白質」,以及四成為「高纖」。消委會又發現,七成樣本每條提供的能量,高於衞生署指引建議的125千卡。一般人即使作為能量補充品食用,亦應視乎運動量,食量要適可而止,以免攝入過多能量,健身不成反而導致肥胖等健康問題。
消委會檢視了12款能量棒及26款小食棒的營養素含量,包括能量、蛋白質、總脂肪、糖分及膳食纖維,發現樣本間的差異頗大,消費者宜小心比較。能量棒樣本標示的淨重及能量普遍比小食棒高,每條售價約20元至36.9元,淨重介乎32克至70克;而小食棒樣本每條則為約4元至35元,淨重介乎19克至52克。
38款樣本中,除「Think!」能量棒標示的糖分為0克外,其餘樣本每100克含糖量由11.3至53克,平均為32.3克,比食安中心為消費者提供的「高糖」食物糖分參考水平(每100克超過15克糖)高出逾1倍。而糖含量最高的1款樣本「Overstlms」每100克含53克糖,更高出參考水平2.5倍。
38款樣本的總脂肪含量由每100克含4.1至42.5克脂肪,其中逾3成(12款)總脂肪含量更超過食安中心的「高脂肪」食物參考水平(每100克超過20克脂肪)。高脂肪的食物不易消化,運動前進食可能會影響運動時的表現。
檢視結果又發現,有28款樣本的能量超過125千卡,當中能量值最高的樣本(290千卡)是衞生署《指引》建議的2.3倍,進食1條便相等於進食近2片白方包或超過2.5條中型香蕉所攝取的能量。消委會提醒家長,若學童以這些能量棒或小食棒作為餐與餐之間的小食,可能影響正餐時的食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