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本港學校停課多時,最新一期《香港醫學雜誌》報告兩名青少年疑情緒受影響,把電線和洗頭水樽分別塞入尿道和肛門的個案,其中該條長20厘米的電線更需切開尿道取出,醫療團隊呼籲家長疫下要加強關注子女的精神健康。

(圖1、香港醫學雜誌圖片)
去年6月,一名12歲男童把20厘米的電線塞入尿道,希望止癢,卻導致疼痛和有血尿,他和母親嘗試抽出不果後求醫。威爾斯親王醫院團隊為他進行X光檢查後,先後以凝膠和全身麻醉嘗試把電線牽引出來無果,最終要切開尿道中段移走電線(圖1)。男童留院兩日後出院,但仍要「孭尿袋」兩周。男童母親表示,一家早前從台灣移民來港,兒子難以適應、融入日常和學校生活,加上長期毋須回校獨留家中,影響情緒健康。男童之後亦被診斷有自閉傾向、對電線有強烈興趣。

(圖2、香港醫學雜誌圖片)
團隊又公布一名15歲男童,去年5月停課期間為紓緩便秘,按照網上偏方將洗頭水樽(圖2)塞入肛門,盼促進腸道蠕動。他事後往威院求醫,留醫一晚後自行排出洗頭水樽。報告指出,兒童和青年把異物塞入體內並非常見,塞入尿道更為罕見,但團隊留意到近期相關情況有所增加。團隊又稱,兩宗個案均反映疫情影響他們情緒和社交,社會應加強關注和支援他們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