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更新】政府今日(13日)下午交代輸入外勞安排,當中會參考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方式,為建造業及運輸業輸入外勞,其他界別會透過優化現有「補充勞工計劃」處理。建造業及運輸業的輸入外勞名額上限為2萬人,其中建造業佔1.2萬個,運輸業界佔8,000個,包括航空業6,300人、公共小巴和旅遊巴1,700名司機,最快下個月可以申請。
考慮輸入外勞上限1.2萬人 優先考慮公營項目工程申請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宣布,到2027年建造業前線技工將短缺4萬人,因此考慮輸入外勞上限1.2萬人,會優先考慮公營項目工程申請,包括公營房屋、鐵路、機場工程、醫院等,以照顧公眾利益,「補充勞工計劃」下的申請一般須符合輸入勞工人數與全職本地員工人數的比例為 1:2的要求。她說,在特殊情況下亦會考慮私營項目申請,但申請人必須證明引入的勞工種類在香港非常短缺。
住宿方面,甯漢豪指僱主如果為外勞提供在香港的住宿,必須居住在指定地點,包括在轄下工地興建的宿舍或元朗潭尾社區隔離設施,隔離設施日後會由建造業議會管理,僱主要向建造業議會繳付租金,可按現行機制在外勞薪金扣除。
航空業輸入外勞上限6300名
運輸業方面,一共輸入上限8,000名外勞。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表示,航空業所需人手由現時5.3萬升至6.9萬人,1萬個職位僅2,000個申請,形容情況並不樂觀,因此計劃在航空業輸入上限為6,300名外勞,大約是前線職員缺口總數的一半,其餘職位空缺將由本地勞工填補。
他說,申請公司與航空業需有直接關係,亦將提供每日安排來回兩地的交通,並且由職員自行承擔交通費用,公司需向機管局提交每名員工每月400元的費用。住宿方面,機管局會統籌由外勞自費的跨境交通,由於接近內地,因此相信大部分勞工會居於內地。
林世雄續稱,公共小巴、旅遊巴司機輸入外勞上限人數為1,700人,當中小巴900人,客車800人,佔相關行業勞工的一半,又相信大部分跨境巴士司機會選擇居於內地,其他司機則要由僱主提供宿舍,相關外勞要有非本地駕駛執照最少一年,要通過駕駛考試、職前課程及實習訓練才可工作。
「補充勞工計劃」下26工種擬准聘外勞
另外,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指,根據現時的「補充勞工計劃」,共有26個非技術、低技術的職位不接受輸入外勞的申請,惟相關安排將會暫緩2年,相關職位期間可申請輸入外勞。他說,最新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會保留過往的部分安排,包括申請輸入外勞前,需要由勞工處安排4星期的本地招聘,勞工處會就每宗申請作分析及甄別,每宗個案亦需要諮詢勞僱會。他又指,會制定績效指標,僱主提出申請,經勞工處甄別後,要在3個月後作出審批決定,以精簡審批程序及勞僱會的審批流程。
孫玉菡稱,香港現時勞動人口不足是結構性問題,2018年約有368萬勞動人口,但到2022年減至346萬,其中低技術人口減少了16萬,因此本港社會復常後,很多行業都人力不足。他強調本地勞工是根本,當局會加強本地員工的培訓工作,再培訓局就業掛勾課程的學員,每個月能得到再培訓津貼會由5,800元增至8,000元。他又指,政府會就建造業和運輸業輸入外勞的計劃,定期向勞顧會匯報,初步計劃每半年匯報一次,強調「唔存在繞過勞顧會」。他續說,引入外勞的審批權會由指定公職人員負責,同時僱主要就每個外勞繳付再培訓徵款400元,而且設有人手限制,最多每2個本地員工配一名外勞。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就指,隨著本港人口老化,多個人力密集工種,尤其建造業及運輸業勞工都出現短缺,面對嚴峻及迫切的勞動力短缺現實,政府會果斷處理,不容許人力短缺成為阻礙香港復蘇、窒礙經濟發展、影響民生的瓶頸,但會確保本地勞工優先就業。
特首李家超今在行會前提到,即將公布解決勞工短缺方案,以應對目前勞工短缺問題,惟大原則是保障本地工人權益,強調措施僅屬輔助性及非永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