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蓋「預設醫療指示」和「不作心肺復甦術命令」的《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明年5月生效,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今年首季會推出「最佳實務指引」,以列舉案例場景和常見問題、介紹法定表格等,為醫生提供實務操作指引和解釋條例。另外,醫專轄下將逐步改用「以能力為本的醫學教育」,透過直接觀察手術技能等加強學員與導師溝通和提升學習能力。
去年立法會已通過《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法例明年5月生效前設有18個月過渡期。醫專專業及道德倫理委員會之「預設醫療指示專責小組」召集人謝文華昨稱,訂立預設醫療指示目的是避免病人在無法決定時,家屬會為此產生爭議,而政府稍後公布的AMD細節操作較複雜,醫專希望透過指引讓醫生熟悉AMD法定表格、學懂評估AMD的有效和適用性等。
在措施推行的首階段,謝文華稱鼓勵病人把以紙本形式簽署的AMD副本,上傳至醫健通系統存檔,而第二階段將會發展成醫健通電子簽署文件,又指出日後醫健通和醫管局的臨床醫療資訊管理系統,如發現病人有簽署AMD便會以紅色旗幟標示,提醒醫護人員。謝文華說,病人和家屬過往十數年對生死的忌諱有改變,現時已有不少病人提出簽署AMD,並稱醫生與病人和家屬的溝通過程也要培訓,團隊在建議病人簽署AMD時要多次商討,「唔係一次討論就逼病人簽」,相關責任也並非全部由醫生負起,「社工家訪嘅時候都可以同病人再傾。」
新方式取代傳統單次評核模式
另外,新任醫專主席李錦滔表示,擁有專科資格的醫生不代表「識教人」,將加強導師培訓發展、檢視和更新培訓與評核標準及程序等,醫專轄下15個學院將逐步改用「以能力為本的醫學教育」,取代傳統醫學教育並統一各學院培訓模式。
李錦滔指,新方式有別於過往單次評核模式,將會以電子應用程式加強學員與導師、學院之間的溝通,紀錄學習過程和找出缺失,同時會透過「直接觀察手術技能」和從情景案例討論不同病患中學習,如觀察醫生如何為肺積水病人抽肺水、處理麻醉程序等,希望藉此提升專科醫生培訓他人能力,從而最終改善醫療服務和病人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