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通網絡發達,目前全港的大街小巷加起來一共有4,000多條,當中最古老的一條,便是上環的水坑口街,英文名Possession Street,直譯過來就是「佔領街」。這裏是當年英軍搶攤登陸港島的據點,亦是香港步入殖民統治的開端。
《南京條約》簽訂前 英國水坑口登陸 強佔港島
1842年8月29日,清廷因鴉片戰爭,被逼與英國簽訂當代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條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內容包括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
不過其實早在《南京條約》簽訂前一年,英國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便與清朝欽差大臣琦善私擬《穿鼻草約》,雖然草約從未為雙方正式簽署,但英軍卻在1841年1月在如今水坑口街強行登陸,甚至舉行升旗禮和鳴放禮炮,宣布正式佔領香港島。
水坑口街比鄰上環大笪地 英國早期駐紮軍營
或許你不知道水坑口街在哪兒,其實它就在昔日的上環「大笪地」旁邊。當年登陸港島的英軍,就是在大水坑上那片可眺望整個海港的平地紮營。
有指「西營盤」一名的由來,就是來自上環大笪地軍營,意思是在港島西面的軍營盤地,後來山下新開發和填海土地,亦通稱為西營盤。
水坑口街原稱「波些臣街」 太難讀被棄用
根據1894年的《香港街道名冊》,Possession Street的中文街名本來譯作「波些臣街」,選擇音譯而非直譯「佔領街」,估計是希望減低華人的反感,但由於「波些臣」讀法「繑口」,名稱並未廣泛使用。
那當時人怎樣稱呼這一帶?波些臣街原有一條水坑,由荷李活道沖流下來,是附近居民的重要打水處,故華人一般喊這裏作「水坑口」。19世紀中後期,政府重建該區,索性把中文街名改為「水坑口街」。
水坑口街 香港殖民管治歷史的起點
作為英軍第一條佔領的街道,水坑口街是香港殖民管治歷史的起點。這裏有過香港第一間警署,位置是現在的「差館上街」;佔領水坑口街後第一條開闢的道路,就是的荷李活道。
香港開埠後,商貿發展愈見蓬勃。早期英國人主要在中環聚居和經商,洋行、銀行、船務及雪廠等都設於中環;而華商則在上環建立根據地,經營包括藥材、海味及雜貨等南北貨物貿易,時至今日,上環依然是藥材海味店的集中地。
水坑口街曾為紅燈區 妓院後遷石塘咀
19世紀戰亂頻繁,很多政客和商人帶着資金、技術來到香港。伴隨他們而來的,還有專門接待商賈的娼妓。
昔日水坑口街妓院處處,很多人來尋花問柳。後來中區在1890年代大規模填海,海岸線由皇后大道伸延至干諾道對開,石塘咀是其中一處新開發土地。適逢1904年水坑口妓院發生火災,時任港督彌敦下令把水坑口街的妓院遷至石塘咀。石塘咀新建的妓院地方大、設施新,色情事業愈見昌旺,後來更衍生出「塘西風月」之名。
著名港產片《胭脂扣》正是塘西風月的代表作,電影由已故影星梅艷芳及張國榮主演,講述「紅牌阿姑」如花與富家公子十二少由相戀到殉情的淒美愛情。
軍營搬遷 水坑口街旁大笪地變「平民夜總會」
隨着英軍軍營從水坑口街附近遷出,騰空出來的地皮,開始為流動小販和街頭表演者聚集,變成大家熟悉、有「平民夜總會」之稱的上環大笪地。
1970年代西區大規模重建,上環大笪地被改建為荷李活道公園,小販們陸續搬到林士街旁的上環新填地擺賣。
水坑口街亦被重整,狹巷改建行車道,舊樓換上新建築,風貌大轉變。
180年後今日,水坑口街不再見到水坑,被英國強佔的香港也回歸中國。千遍一律的城市景觀,模糊了歷史的傷痕,唯有Possession Street一名,記下歲月滄桑。
【本文獲「當代中國」授權於am730刊出,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