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靠聆聽大人的說話,逐句模仿學習及理解;若幼兒於牙牙學語時,無法聆聽,則直接影響他們的說話能力。現年8歲的澤仁,於1歲時被證實屬深度聽障,當時父母為澤仁決定,植入人工耳蝸「陪伴」他成長。在家長的共同努力下,澤仁現時能聽能講,但隨之而來是人工耳蝸的長遠保養開支,對聽障人士來說又是另一項挑戰。
記者:簡淑敏/攝影:林俊源
梁太憶述,澤仁出世時的聽力測試屬正常,父母及哥哥均是健聽,故從來無想過澤仁會有聽力問題;在澤仁1歲時,發現他對聲音沒有反應,經檢查後屬雙耳深度聽障。醫生早期已表示澤仁屬雙耳深度聽障,需要使用人工耳蝸,嘗試使用助聽器數個月後,確定完全無幫助後,便選擇人工耳蝸。不過,植入人工耳蝸後,並非即時有聽到正常聲音,澤仁需要頻密地到醫院為人工耳蝸調校頻率,經歷兩年後完成調校,讓他接受到23個音頻,再接受密集式言語訓練,教導他如何說話、發音等。
家長:須長久地承擔開支
除接受言語訓練之外,人工耳蝸使用者亦要承擔人工耳蝸的保養費用。目前政府有資助為需要人士,接受植入人工耳蝸手術,但之後的保養維修則未有資助。梁太稱,澤仁使用人工耳蝸近八年,已更換外部言語接收器或電池等消耗品,「幾年便要換大機(言語處理器),好彩機換機就平啲,但如果成部機唔見咗,動輒要七、八萬,仲未計更換接駁線或電池等。」澤仁現時只有8歲,可想而言他要長久地承擔這些開支。
聾福會:部分人因經濟問題放棄植入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總幹事張漢華(Brian)直指,很多基層人士難以應付龐大支出,因而抗拒植入人工耳蝸。他續稱,政府資助數十萬元的首次植入手術及所需儀器,但後續的維修保養等高昂開支,則需要由使用者自行承擔,故很多人因經濟問題而放棄使用。
有見及此,聾福會去年成立人工耳蝸慈善基金,為有需要人士提供經濟支援,申請者可申請資助部分維修及更換言語處理器費用;自去年10月開始至今年8月底,共接獲101個申請,已審批約37萬元。
呼籲港人關注聽力健康
Brian更指出,香港人普遍忽略聽力健康,因為聽力衰退並不會有即時影響,覺得沒有急切性要處理。但聽力衰退會阻礙與人溝通,減少人際及社交生活,影響精神及情緒健康,因此呼籲公眾多關注聽力健康,亦期望有需要的人士,多了解類似人工耳蝸慈善基金的計劃,同時建議政府提供更多支援,如關愛基金申請計劃資助有需要的聽障朋友維修或更換人工耳蝸,減輕他們的經濟擔憂,改善聽力及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