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生活
2017-08-03 06:00:00

今非昔比 回望香港演唱會的輝煌時光

分享:

昔日的偶像歌手,除了靠外表,還得需要扎實的歌唱實力和表演因子,才可在芸芸歌手中突圍而出。常說一代不一代,並非我們只沉淪於昔日的美好,而是現今樂壇像出了岔子一樣。只有幾首歌的歌手,照樣可舉辦演唱會;不會唱的?不要緊,反正有強勁的chorus撐起,會表演會賣弄就好了;甚至當「咪嘴」的「歌手」也可連開十多場騷,到底是我們口味改變了,或是我們縱容樂壇崩壞了?

文:Phoebe Yuen([email protected])、圖:林俊源、場地提供:香港港麗酒店

站在控制台上,Peter掌握了整個演唱會的流程。

站在控制台上,Peter掌握了整個演唱會的流程。

昔日紅星變今日老友
有演唱會神級監製之稱的陳永鎬(Peter Chan),由電影副導演出身,轉折到電視台由助理編導做起,四十多年來專注幕後製作,至今已榮升演唱會監製。「當年個個都紅褲仔出身,只要肯學肯捱總有飯開。加上太少人入行,只要你努力工作,不難被賞識。」他更與譚校長份屬老友,由第一唱演唱會開始已由Peter負責,從當年的寶麗金,到現在的環球,多年來的演唱會全由他包辦。

連近日與許冠傑的演唱會,也指明要Peter擔任監製,非君不可。由工作夥伴變成密友,令本可退休享兒女福的Peter甘願為校長一路做下去。更直言:「做到瞓低為止!」

每位歌手都是他的老朋友,「我從不會主動乞求工作機會,覺得我做得好的人自然會來找我。合作講求互相信任,雙方也抵得住大家的脾氣和吹毛求疵才能好好合作。」他更笑說年輕一輩的歌手各有己見,未必能與他好好溝通,難怪Peter一直只與上一代明星合作。「做慣做熟,有時你不用開口我也知道你在想甚麼!」那管他是否譚校長,只要有不對勁的地方,Peter絕對不諱言直接指出,譚校長大概欣賞他這份率直,才促成二人多年來的合作。或許到校長不再唱的一天,Peter才願意真真正正退下來享福。也難怪Peter如此「長情」,校長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稱讚這位老朋友。去年的上海演唱會,Peter大病初愈仍瞓身工作,這位被校長曾在微博大讚幕後功臣,更不介意被公開偷拍照,老友程度可見一斑。

「還記得有一年的復活節,當時和校長在國內舉辦巡迴演唱會中,他笑指復活節總算是節日的一種,買不到復活蛋,也命人送來金華火腿應應節。」令他哭笑不得。

「華仔、學友、阿Sam、哥哥……」隨便也數出幾十個名字,當年的紅星演唱會全由他包辦製作,製作過千場演唱會的他亦見證樂壇興衰起跌。「點解校長冇乜點出新歌都keep住開演唱會,又keep住有人捧場?只要有首本名曲在手,哪怕冇人欣賞?」他憶述當初校長到內地開演唱會,為照顧內地觀眾而選擇唱國語歌,反被他們埋怨為何唱的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廣東情歌。「有些歌曲你不唱就會令觀眾失望!《愛的根源》和《愛在深秋》,不唱?拆台都似!」

Ad Block


難忘與鄧麗君早餐之約
「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當日已紅透港台日的鄧麗君(Teresa),視Peter如知己好友,每次來香港舉辦演唱會,也一定約他吃飯。「還記得有一次到東京探望正在舉行演唱會的Teresa,她竟在排山倒海的行程中抽空跟我吃早餐。我們閒話家常,無所不談,她完全沒半點明星架子,視每位工作人員如朋友以禮相待,每次合作都十分愉快。」失去這位老朋友,Peter也不禁嘆息。


從利舞臺到紅館
前身為劇院的利舞臺,最初因劇目不合本地觀眾口味,後來改為播放電影。但基於其設計本以劇場為主,因此再改變為舞台演出之用。由於利舞臺由同屬TVB股東之一的利家持有,因此當時於TVB工作的Peter便被調往該處負責幕後製作。「頭幾年真係日日有show,但後來發現台上表演者比觀眾多,唔掂喎,英國歌劇真的不受港人歡迎,便開始改變營運模式。」Cliff Richard、Paul Anka和港台歌手的群唱都在這裡開始。「利舞臺是孕育live show的搖籃,在舞台上現場演唱從這裡開始。」從青山、姚蘇蓉和歐陽菲菲開始,到後來的羅文、甄妮、徐小鳳和仙杜拉等實力派歌手,及至貼地歌手許冠傑和賣樣又賣唱功的偶像派譚校長,無不未曾於利舞臺獻唱。甚至話劇、大戲和芭蕾舞團等的演出,令舞台表演更多元化。

「當時香港未有獨當一面的歌手,因此亞洲紅星鄧麗君和歐陽菲菲等很受歡迎。」鄧麗君在日本紅起來,來港開騷,自然把日本舞台製作一套帶到香港。日本模仿西方演唱會模式,而香港卻仿傚日本做法,集百家大成。

「日本人喜歡目不暇給的演出,多變的舞台效果、豐富的舞蹈表演和歌手百變的形象成了初期演唱會模式,港人亦十分受落。回頭再看,利舞臺的結業,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結,同時是昔日表演舞台式微的哀號。「華星易手、利舞臺又因紅館出現而後繼不勁,老臣子四散,我感到既可惜又安慰。一家為香港樂壇付出重大貢獻的唱片公司結業,一個重要的表演舞台從此消失;幸而亦培育出不少獨當一面的歌手明星,當中有不少更一起合作過,總覺有點患得患失。」伊利沙伯體育館和紅館相繼出現,更大的舞台自然能容納更多觀眾,亦表示更多人能接觸這種娛樂。欣賞演唱會變得更大眾化,整個香港樂壇踏入最輝煌時光。本地歌手和國外歌手的演出甚受歡迎,追星黨和及後四大天王的出現更印證了這全盛時期。門票賣光了仍有市有價有渴求嗎?加場吧!現在呢?通利琴行門外清一色是炒賣門票的「黃牛黨」,令真正想看演唱會的人買不到正價門票,漸傾向買「黃牛」。「黃牛」價格貴得驚人,便索性不看,回家看YouTube作罷。市場的扭曲亦改變了大眾心態。當歌手在演唱會舞台上「咪嘴」而非獻唱,取而代之是利用花巧的舞台效果和煙火震懾觀眾。反觀以往的舞台技術不如現時先進,演唱會的主角,亦即是歌手往往擔任重要角色,在台上獨領風騷,撐起全場。因此辦得演唱會的份屬唱得之人,當年的現場氣氛,甚至社會風氣都比現時來得熾熱,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Ad Block
校長對他百分百信任,亦是推動他繼續工作的動力。 由出道第一個演唱會,到出道40周年的演唱會,都由Peter負責。 殿堂級歌星如杜麗莎(左下)和林子祥(右下),與Peter識於微時,從工作夥伴變成老朋友。 Peter最享受跟製作團隊相聚的時光。 他最近亦埋首於《阿Sam與阿Tam Happy together演唱會》的製作。